从“酱油湖”到“候鸟天堂”:乌梁素海的绿色蝶变
6月4日,一只白鹭飞过乌梁素海。新华社记者连振摄
刘广孝说:“现在鸟不怕人了,我们的保护意识也提高了很多。过去快艇一跑完一股臭味,现在没有了,而且人们都能下水游泳,前一阵子还举办了游泳比赛。”
生态治理带动了整个流域的绿色转型。为解决渔民就业问题,当地将原渔业公司职工进行分流安置:一部分安排到旅游项目,一部分从事公益性护湖工作,一部分参与菌包生产等产业。
乌梁素海天星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海振介绍,景区现有14个旅游项目,年收入约1000万元,带动就业150多人,旺季单日最高接待游客5000多人。“我们选择的都是不破坏生态的项目,比如小船都用电,没有污染也没有噪音。”马海振说。
治理成效也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积葭科技董事长张丙坤带领企业将乌梁素海的芦苇变废为宝,每年收购约6万吨芦苇制作环保建材,2024年产值达到1.7亿元,收购价格从去年的350元/吨提升到今年的400元/吨。积葭科技在当地的工厂直接提供150个就业岗位,95%的雇员为当地人。
芦苇收购对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芦苇必须要年年割,否则第二年就长不好。”张丙坤解释说,如果芦苇不及时收割,冬季会在湖中腐烂,产生内源污染,影响水质。通过企业收购利用,既解决了芦苇滞销问题,又有效减少了内源污染,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