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网上直播>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开云online(中国)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

2025-10-12 10:35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国务院开云online(中国)办开云online(中国)局副局长、开云online(中国)发言人 周建设: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开云online(中国)办开云online(中国)发布会。今天我们继续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开云online(中国)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开云online(中国)发布会的还有: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先生,中国气象局开云online(中国)发言人、减灾服务司司长王亚伟先生,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金荣花女士。

现在,请陈振林先生作介绍。

2025-10-11 15:00:13

中国气象局局长 陈振林: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开云online(中国)发布会。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对大家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十四五”时期,气象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下面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并诚挚欢迎媒体朋友们提问。

一是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我们构建了气象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与气象融合应用不断深入,“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涌现。成立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灾害性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优化,中国气象局建成39个重点开放实验室、44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新建6个新型研发机构。气象科研立项评审、科技成果评价、科研机构平台与人才队伍评估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我国气象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

二是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气象预报服务有力支撑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相关部门、行业高质量发展。“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预报体系能够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气象数据潜能加速释放,气象数字底座日益牢固。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气象数据持续赋能千行百业。

三是气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更加显著。气象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气象工作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守护生命安全方面,各地政府均建立了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基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气象联合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共同制作发布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强化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形成防灾减灾工作闭环。“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在助力生产发展方面,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围绕粮食保丰,气象助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与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区划试点工作。“十四五”以来,冬小麦干热风预警提示农业农村部门及时采取“一喷三防”等措施,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围绕能源保供,气象服务能源产-供-储-销全链条,支撑2000多个新能源场站利用风、光资源精准发电调度。围绕交通保畅,气象、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建立“一路三方”预警联动机制,优化提升路段的交通事故数量同比下降51%。围绕新质生产力保稳,开发巨灾保险、天气衍生品、气候投融资等绿色和普惠的金融气象服务产品,服务金融高质量发展,推进“气象数据要素×”行动,有力支撑低空经济、新能源产业等多个行业领域。在保障百姓生活方面,精细化气象服务涵盖衣食住行游购娱,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云海、彩虹、雾凇、极光等景观气象预报让公众出游赏景从“碰运气”变为“早预见”。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受到百姓欢迎。在支撑生态良好方面,气象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障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在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气象法治和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气象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区域气象协同发展、行业气象共谋发展、基层气象务实发展的步伐更加有力,落实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中国“妈祖(MAZU)”方案走向世界,在全球气象治理中更加有为有位。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在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百姓衣食住行中,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气象新篇章。谢谢。

2025-10-11 15:10:24

周建设:

谢谢陈振林先生的介绍。现在欢迎大家举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开云online(中国)机构。

2025-10-11 15:11:0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防灾减灾的。近年来,极端天气是多发频发,能否介绍一下在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构建中国特色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方面,我们气象部门有哪些做法和经验?谢谢。

2025-10-11 15:15:41

陈振林: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守牢第一道防线,必须有真功夫、硬本领。多年来,我们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夯实基础业务能力,不断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积极探索将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防灾避险、赋能发展的实际成效;同时强化主动、互动、联动,与各地区、各部门协同配合,探索形成了两方面经验做法:

一是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让气象预警更快速通畅地转化为防御行动。“十四五”时期,各地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政府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全国各省(区、市)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的关键条件。气象部门不断推进气象实况业务、精准预报业务和快速部署响应机制的有效衔接咬合,进一步固化上下贯通、区域协同、跨部门联动的极端天气应急联防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我们建立了28个部委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建成了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预警信息可以在1分钟内快速送达应急责任人,高效支撑防灾减灾决策部署。

二是细化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实化直达基层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有效支撑地方党委政府应对极端天气。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打个比方,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细化,预报时效从季度到月、周、天,进而不断精准到小时、分钟;在空间维度上不断聚焦,从大的天气系统影响范围,不断聚焦到灾害具体影响的乡镇、村和重点人群;在响应维度上不断咬合,为各级党委政府分时段、分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实施精准防控,提供决策支撑,从而将极端天气影响“最小化”,尽最大努力降低人员伤亡的风险。比如,福建省的“1262”递进式服务模式,就是省政府根据气象部门12小时、6小时和2小时的递进式滚动预报,相应作出提前划定防范重点区域、提前预置救援力量和提前部署人员转移等行动举措。目前,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都已建立了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今年5月底6月初,云南省怒江州出现持续强降雨,多地发生滑坡、泥石流,怒江气象部门强化递进式气象服务,及时果断“叫应”相关责任人,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同时,我们还积极应用“闪信”等新技术,提升预警信息触达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发布、响应效率。

保障人民福祉安康是气象工作者的首要责任,我们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更有力地发挥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谢谢。

2025-10-11 15:15:56

大众开云online(中国)大众日报记者:

气象卫星、雷达是观云测雨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请问“十四五”期间,气象卫星、雷达等“国之重器”研究取得了怎样的突破?谢谢。

2025-10-11 15:47:33

陈振林:

这个问题请毕宝贵副局长回答。

2025-10-11 15:48:12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毕宝贵:

谢谢您的提问。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气象观测领域的“国之重器”。我国已经建成了以气象卫星、天气雷达为支柱,以地面气象站、气象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温室气体观测系统等为重要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

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气象科技发展的缩影,50多年来,我国气象卫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气象卫星分两个类型,一类是静止气象卫星,主要覆盖亚太地区;另一类是极轨气象卫星,能够实现全球观测。“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技术突破可以用“首次”“首颗”“唯一”等关键词来形容。“首次”是指风云四号B星携带的快速成像仪,在全球首次实现气象卫星区域250米分辨率每分钟连续成像观测;“首颗”是指风云三号G星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实现了全球中低纬度降水三维探测;“唯一”是指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唯一在晨昏时段开展观测的民用极轨气象卫星,填补了全球晨昏轨道气象监测的空白,也更好地支持了数值天气预报6小时同化需求。9月27日,我们发射了风云三号H星,搭载了9台有效载荷,新研制的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在全球首次实现百公里幅宽温室气体柱浓度监测,进一步拓展了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获取能力,可为全球气候监测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效支撑。风云卫星被誉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实时观测资料;访问风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在“十四五”时期增长了107%;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的注册国家达到了37个,这37个国家,一旦哪个国家有紧急需求,我们会为其进行紧急的、定点的观测,服务请求也增长了266%。此外,我国还首次将35颗商业气象小卫星纳入气象业务运行,补充风云气象卫星掩星数据的观测能力。

天气雷达是做好短临天气预报的利器,卫星是从天上往下看,雷达是从地面往上看,对气象防灾减灾作用重大。“十四五”时期,我国天气雷达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由84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监测网,监测范围覆盖90%以上人口聚集区。雷达监测产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国灾害性天气监测识别率超过80%,能够更好地监测强降水、冰雹、龙卷和雷暴大风等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我们还建成了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多项标校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卫星和雷达之外,我们正在积极拓展地球系统多圈层的观测能力,为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不断织密气象观测网络,目前全国已建成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较“十三五”时期增长38.1%;建成327个温室气体观测站,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0倍;建成9个大气本底站和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在南极大陆建成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同时,国省两级气象部门与水利、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行业部门共建共享4.5万个水文、水利、水务监测站,1.6万个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监测站,以及1万余个农业、能源电力、国土测绘监测站。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发展高精度观测手段,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也打破了GPS系统在气象探空领域的垄断。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可实时观测近地面到1万米高空的温度、湿度、风、水汽和气溶胶分布特征。

下一步,我们将发展更多气象领域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不断填补监测空白、提升观云测雨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守护万家灯火。谢谢。

2025-10-11 15:48:34

海报开云online(中国)记者:

气象数据是公共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气象部门在推动气象数据共享共用和价值释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2025-10-11 15:50:52

陈振林:

这个问题由王亚伟司长回答。

2025-10-11 15:51:29

中国气象局开云online(中国)发言人、减灾服务司司长 王亚伟:

谢谢您的提问。气象数据是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国家公共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部门正在大力推进气象数据在全社会的共享共用和价值释放。

首先,在数字气象建设方面,加快提升地球系统数据收集、存储、共享和服务能力,优化气象数据共享流程,提升数据使用的便捷性。气象部门先后向全社会共享包括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在内的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1个行业近130万用户。首次向全球发布和共享了长达176年的全球地面气候数据集、空间精细程度为10公里的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了气象数据海外云节点,实现数据“出海”可供、可传、可用。在国家数据局的支持下,“全球数字孪生大气数据资源应用月活量”融入数字中国发展指标体系,数字气象已经成为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气象数据要素发展方面,启动了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工作,目前,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制度基本建成,上海、广东、广西、贵州、湖北等地先行先试,探索众创利用、授权运营、数证管理、数商培育和跨境流通,畅通气象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路径。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数据局共同开展“数据要素×”行动,围绕气象数据支撑低空经济、新能源产业、金融高质量发展,丰富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

最后,在气象数据安全流通方面,我们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实施气象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了气象数据安全监管平台与气象数据身份标识体系,实时记录数据开发利用各主体权益、各环节行为等全链条信息,实现与上海、贵州、广东、杭州等数据交易所互联互通,助力气象数据有序便捷流通。目前已发放气象数据身份标识98万多个,支撑各行业领域应用场景多达14万个。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气象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推进基于气象的地球系统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应对、智慧农业服务、交通运输安全等应用需求,拓展数据融合应用场景,不断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潜能。谢谢。

2025-10-11 15:51:45

极目开云online(中国)记者:

如今,公众收到天气预报的途径越来越多,请问在“十四五”期间,气象部门为公众提供气象服务有哪些升级?未来公众收到的气象预报服务将有哪些新的变化?

2025-10-11 15:53:08

陈振林:

这个问题请金荣花主任回答。

2025-10-11 15:53:19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 金荣花: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气象为公众服务方面,一是气象信息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生活。大家打开手机,现在看到的天气预报可以具体到未来一个小时所在地区是否下雨、何时雨停。天气预报的内容也从天气现象、温度、风等简单的要素拓展到出行建议、风险提示、生活参考等,覆盖了衣食住行健游购娱学康等不同的场景,生活气象服务指数也增至70余种,气象信息全面融入主要媒体、主流资讯和生活服务平台。二是助力城市运行,赋能城市治理。我们针对保障大城市运行建立气象预报预警业务,构建了面向城市生命线、城市建设、综合交通、旅游康养、生态环境等行业领域的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体系。北京、上海、重庆等地数字气象服务系统融入“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安全运行“一网统管”建设;深圳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案例被联合国推介。

未来,气象服务始终秉持服务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将更加贴近百姓的生产生活。一是按需定制服务更贴心。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用户提交的位置、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为用户按需推送定制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二是智能交互服务更贴身。借助物联网、5G、AI智能体新技术,公众可以通过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随时随地、在线互动获取最新气象信息,享受气象服务的贴身保障。三是行业融合服务更周全。气象已经与文旅部门联合发布了避寒、避暑旅游路线。接下来,气象服务将与更多的生活、健康服务领域深度融合,比如与卫生健康部门及医疗机构深化合作,协同创新体验感更好、针对性更强、普惠性更广的气象服务信息,为人民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谢谢。

2025-10-11 15:53:38

中国日报记者:

《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里边要求将各部门各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请问近年来在推动气象观测“共谋、共建、共享、共治”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2025-10-11 16:00:31

陈振林:

这个问题请毕宝贵副局长回答。

2025-10-11 16:01:06

毕宝贵:

谢谢您的提问。将不同部门、行业自建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避免重复建设,推进共享共用,提高气象行业的总体效益,是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具体举措。应该说,“十四五”以来,中国气象局坚持“共谋、共建、共享、共治”的原则,大力推动气象行业观测设施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筑牢制度之基。各省(区、市)出台了促进气象行业统筹发展的政策法规,湖南、山西发布了省级政府规章,305个地市制定政策文件,规范气象探测设施规划建设和气象数据管理工作。

二是组织试点先行,发挥示范作用。安徽、湖北、湖南、广西、陕西、新疆等6省(区)和山东省临沂市、四川省泸州市率先开展气象行业统筹试点,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三是开展统计调查,夯实发展根基。中国气象局与国家统计局建立了气象行业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调查制度,多地通过一体化智能化平台归集数据、支撑综合应用场景,强化气象数据与各行业数据融合创新。

四是联合编制行业规划,共谋“十五五”新图景。中国气象局与16个部委和央企共同编制《国家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十五五”发展规划》等,以“优化布局、统一标准、集约建设、共享共用”为标准,推动气象观测资源共享和统筹发展。辽宁、吉林等省气象部门联合相关部门编制气象行业规划。中国气象局长江流域气象中心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共同推动长江流域14省(市)天气雷达的规划布局、观测标准、共享平台、维护保障、检验评估等,实现了“五统一”。

五是推进气象行业资源共享,保障汛期服务。气象与水利、自然资源、交通运输等部门协同联动,为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准确、一致、可靠的气象信息,共同防范应对气象灾害。比如,甘肃省陇南市气象局牵头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现了多部门承灾体信息以及灾害普查成果、雨情、水情、预报预警、防汛责任人等数据和信息的实时共享共用。今年汛期,该系统自动将临灾预警信息精准推送至强降水中心县、乡、村三级应急负责人,因为这个系统发挥了作用,指导紧急避险转移安置了9900余户4.2万人次。谢谢。

2025-10-11 16:01:32

顶端开云online(中国)记者:

我们都知道,农业是与天气气候关系最密切的领域之一。请问气象部门如何更加有效地服务农业生产“知天而作”?谢谢。

2025-10-11 16:02:15

陈振林:

这个问题请王亚伟司长回答。

2025-10-11 16:02:33

王亚伟:

谢谢您的提问。正如您所提到的,农业是与天气气候关系最为紧密的领域之一,农业的耕种、收获、存储以及加工,甚至粮食贸易都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的受灾面积高达1000多万公顷。干旱、暴雨、洪涝、高温、低温冷害、连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品质,还对农业耕地的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旱灾造成的损失是最大的,它的占比高达62%,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比约24%。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持续在减损和增效两个方面双向发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减损方面,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对粮食生产、收获、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影响,开展全链条的气象服务,不断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气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农业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提示,助力农业防灾减灾;我们还不断完善全球粮食安全的气象风险预警监测系统,有效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能力。

在增效方面,气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持续推进《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方案》落实落地,开展新一轮的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工作,为农业布局调整、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我们还提升种业的气象服务能力,持续推进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开展大豆等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同时,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的气象服务,提升农业的气候韧性和风险的转移能力。

从播种到收获,从储运到贸易,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气象服务的保障。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气象科技成果将触达天南海北的农业生产一线,更加有效地服务农业生产“知天而作”,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农民增产增收。谢谢。

2025-10-11 16:02:4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我们关注到,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发布了全民气象早期预警中国方案,想请问方案的特色是什么?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未来还将开展哪些工作?谢谢。

2025-10-11 16:03:23

陈振林: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呈现群发、频发态势。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就气象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建设气象早期预警业务平台”。我们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和援助,深化气象基础设施“硬联通”、工作经验机制“软联通”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具备“云+端部署、智能开放的预警工具箱、人工智能技术集成”三大特色,能够为各类灾害和风险的早期预警提供解决方案,快速弥合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鸿沟。目前这一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群岛、蒙古国、吉布提等国,已经有超过40个国家在“云”上使用。

在2024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上,我国举办了“加强早期预警,共筑气候适应的未来”高级别会议,并在会上发布了《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2025—2027)》,这是全球首个响应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国家级行动方案,展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国际社会取得良好反响。

今年7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妈祖(MAZU)”的4个缩写字母分别是多灾种、预警、零差距、普惠,这四个英文的首字母,妈祖文化与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的理念高度契合,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的预警系统,以及经过实践检验的中国防灾减灾智慧和经验,“妈祖(MAZU)”方案一经推出,迅速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共鸣,“妈祖(MAZU)”方案的提出也标志着我国从全球气象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转变为重要议程的贡献者和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彰显了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行动与大国风范。

中国气象局还承担着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者区域气象中心的职责。我们加强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充分发挥中国气象局作为世界气象中心的作用,深化拓展与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持续开发更加丰富、优质的国际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今后我们将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气象能力建设,提升气候韧性,特别是今后三年还将提供2000人次培训、100个奖学金名额和50个访问学者岗位。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应对防灾减灾注入更大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强的科技支撑、制度支撑和规则支撑,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谢谢。

2025-10-11 16:04:29

南都N视频记者:

天气预报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一日不可或缺”。请问“十四五”期间,气象预报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哪些突破进展?谢谢。

2025-10-11 16:08:47

陈振林:

这个问题请金荣花主任回答。

2025-10-11 16:09:15

金荣花:

谢谢您的提问。大家知道,气象具有很强的科技属性,就您的问题而言,我从四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在气象预报领域,最核心的关键技术就是数值预报技术体系,这是气象预报的“芯片”,也是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十四五”时期,我们建立起自主可控的全球、区域数值预报技术体系,而且预报准确率稳定提升,数值预报北半球可用预报天数已从7.9天提升到8.1天,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个方面,我们紧盯人工智能气象应用的前沿领域,充分发挥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作用,联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了人工智能气象预报系列模型,与欧美发达国家共同领跑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技术。

第三个方面,我们建成了“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空间分辨率精细到全球5公里、全国1公里,重点区域达到了百米级,能够支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应用场景的特色应用,使得数字气象的价值得到了更加充分地释放,“百米级、分钟级”的预报技术有力保障了重大活动、重大赛事和重大工程,更好地满足了保障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需求。比如,就大家日常生产生活所熟悉的常规预报而言,我们可以获知,从临近时刻分钟到小时的“出门要不要拿伞”,一周内“有没有暴雨、高温、寒潮”这样的天气,甚至到“这个秋季来得早还是来得晚,这个冬季是暖还是冷”,以及“明年气候年景到底如何”等,您的所需就是我们一直努力要做到的,我们现在做到了。而且,“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也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暴雨预报准确率较“十三五”时期平均提升了10%,月气候预测水平提升了2.3%,季节气候预测水平也提升了5.1%。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和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了80%以上。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降到了最小62公里,持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最后,我想谈的是空间天气业务,我们的气象预报能力进一步向深空拓展,空间天气业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成为国际民航组织全球空间天气服务的四大中心之一。

谢谢您的提问。

2025-10-11 16:09:38

周建设:

请继续提问,还有中区两位记者。

2025-10-11 16:10:11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我们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否介绍一下气象在新技术应用方面有哪些创新和实践?谢谢。

2025-10-11 16:10:54

陈振林:

这个问题请毕宝贵副局长回答。

2025-10-11 16:11:13

毕宝贵:

谢谢您的提问。气象部门积极拥抱新技术,在创新、突破的同时也注重整体规划、统筹安排,近年来已有多个人工智能科技成果投入了业务应用。

在强化顶层设计方面,中国气象局制定《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方案(2023—2030年)》,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技术研发方向和重点领域的应用前景,加快推进高水平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模型建设。

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中国气象局加强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华为公司等合作,国内先后涌现“盘古”“风乌”“伏羲”“风清”等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模型,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雄安气象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成为首批落户雄安新区的三家新型研发机构之一,聚焦人工智能气象模型及其应用场景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打造开放、众创的平台,建立人工智能气象科技创新生态。

在积极开展合作共享方面,在国家数据局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成功举办第七届和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气象分论坛,发布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训练气象数据集,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数据产品。建立了人工智能气象模型的业务准入制度规范和公开示范评估平台,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模型的创新发展。

在倡导健康有序发展方面,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制定发布了部门规章《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办法》,以“坚持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为原则,坚持敏捷治理,推动规范有序发展。该办法也是全球首部关于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服务的法律规范,为世界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当前,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把握机遇至关重要,我们将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方面加快突破,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推动气象科技实力快速提升。谢谢。

2025-10-11 16:11:28

周建设:

最后一个问题。

2025-10-11 16:11:51

九派开云online(中国)记者:

发布人提到,气象为低空经济10余种场景提供服务,能否详细介绍下气象如何服务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2025-10-11 16:12:11

陈振林:

请王亚伟司长回答。

2025-10-11 16:12:46

王亚伟:

谢谢您的提问。气象因素是威胁低空飞行器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低空风、能见度、雷电还有强对流天气等都将对低空飞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空域划分、航线设计也离不开气象监测预报和气候条件分析等气象保障服务。

“十四五”以来,中国气象局在推动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方面做了大量探索,针对低空生产作业、低空公共服务和低空物流、交通、消费等多个应用场景,在低空标准设计、基础设施规划、飞行服务保障三个方面打造了新型服务模式。加快低空经济气象服务科技创新,我们研发了低空专用高分辨率三维气象模型,为低空经济多种场景提供精细风场、能见度等气象服务,保障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安全运行。加强立法对低空经济气象保障工作的支撑作用,广州、深圳率先实现低空飞行气象保障职能法定化。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因地制宜开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试点工作,比如,上海打造“陆家嘴一江两岸”泛在感知气象观测网;成都和南昌率先建立了低空气象台和通航气象服务保障中心,为低空安全飞行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粤港澳气象创新研究院构建了“产学研用”体系,深度融入地方政府低空经济发展。充分挖掘气象数据价值,“精细气象数据护航低空经济发展”入选国家数据局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跑起来”示范场景,应用场景覆盖应急救援、物流、文旅等10余个低空经济的场景和领域。

未来,我们将制定出台发展低空经济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的相关指导意见,构建标准规范,建设基础设施,打造应用场景,完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气象的支撑保障作用。谢谢。

2025-10-11 16:13:20

周建设:

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大家再见。

2025-10-11 16:13:55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