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图片开云online(中国)>

地坛书市,为何年年“圈粉”

2025-09-24 10:47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 题:地坛书市,为何年年“圈粉”

新华网记者 李欣 王坤朔

秋日地坛,满园书香。9月12日至9月22日,一年一度的“我与地坛”北京书市(以下简称地坛书市)如约而至。截至9月22日落幕,11天累计吸引读者55万人次。

自2023年重启,地坛书市火热盛况一直不减。人声鼎沸中,古老的地坛,与游客、书迷、读者……共同完成一次次年度书香之约。

不只地坛书市,今年全国多地书市、书展都迎来超高人气:2025上海书展共接待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2025羊城书展主会场共接待读者近70万人次。

数字化时代,书市为何依旧年年火爆?地坛书市今年有什么新变化?

地坛书市现场。主办方供图

“老朋友”的新气象

“地坛书市每年都得来,不来心里总觉得缺了点啥。今年得看看有啥新书,顺便淘点老书,过过瘾。”读者张先生说,他对待书市就像面对“老朋友”。

书市宣传工作负责人徐瑾介绍,今年书市主展场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2000平方米;展区扩展至13个,展销近50万种出版物和文化产品,较去年增加约10万种。“规模、质量进行了双提升,读者参与热情非常高。”徐瑾说。

书市设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台。新华网 李欣 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市专门设置了专台,不少展台也将相关书籍作为重点单品展示。记者见到,不仅有作家王树增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抗日战争》等长期畅销书籍,也有《暗斗:一个书生的文化抗战》《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烈火芳菲》等近年新书。

“《人民画报》九三阅兵专辑非常火爆。杂志里全是纪念大会的高清大图,值得收藏。”工作人员说。

新华出版社特别发行《必胜!》纪念明信片,并邀请参与阅兵报道的记者在书市现场与读者交流。有读者在社交媒体留言:“最酷、最值得珍藏的明信片。”“这份纪念太戳人!”

《我与地坛》等史铁生作品及文创。新华网 李欣 摄

“中外文学经典依然受读者欢迎,一些影视化作品也很受读者喜爱,如《缱绻与决绝》《长安的荔枝》等。”徐瑾介绍。此外,2025年最新获奖作品、上榜好书,紧扣新质生产力等时代热点、反映北京文化和北京中轴线的作品在书市上也非常亮眼。

《我与地坛》是地坛书市上的“明星”单品,今年《我与地坛》推出了2025典藏版。该书责编、著名编辑家隋丽君介绍,2025典藏版新增了英文朗读,还推出了图像小说,是史铁生作品首次以图像小说形式呈现。

相较于其他书展,地坛书市的读者群体呈现出鲜明的“老中青全覆盖”特点。“今年年轻的读者更多了。”徐瑾说,“在‘旧书新知’专区尤为明显。”

中国书店副总经理刘易臣说:“‘旧书新知’的真正意义,不仅是旧书与新读的对话,更是文化在代际之间的延续、再生。”

书市上,不仅有书香,还有药香。本届地坛书市设置了非遗市集与中医文化体验区,只要5元钱,就能买到一个手工现制的香包,还能亲手体验研磨过程,这让不少游客直呼“太划算了”。

今年书市更是首次举办了“北京书市进高校”活动,以清华大学为首站,开启高校图书市集,覆盖师生超过3万人次。“书市走进高校,不仅是一次图书销售和阅读推广活动,更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清华大学出版社媒体经理徐潇然说。

老书友拖箱子,新书迷背“包袱”

每年书市,总有不少书迷拖着拉杆箱“大买特买”。今年,作为文创产品中的“热门选手”,各种“包”和“包袱”在地坛的园子里异常火爆。

上海书展上火爆出圈的“文学包袱”“思想包袱”编织袋,在地坛书市仍然十分耀眼。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购买文创的赠品,仅周末一天就配送出了1500个。该社文创部工作人员肖雨然介绍:“这次地坛书市特别给这款包增加了蓝色配色,这也是人文社经典《我与地坛》的配色。”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织袋。网友“野渡横舟”摄

除此之外,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卡夫卡托特包、黑塞工装包,王府井书店的“包满意”,中国书店的水獭帆布包,“我在地坛”书店的史铁生名言书包……各种“显眼包”热销,不少产品甚至屡屡断货,有网友戏称“包袱见证了阅读量”。

近年来,出版业文创发展迅速,让阅读以千姿百态融入人间烟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中心主任王斌观察,本次书市文创销售热度高,占销售额的60%至70%。

“好的文创应该基于图书内容做IP开发,某种程度上是换种载体呈现图书内容。”肖雨然说。

文创也是与文学偶像建立连接、产生共情的重要途径。肖雨然介绍,鲁迅系列很受欢迎,比如“迅哥儿同款毛背心”吸引不少人从线上到线下打卡。

“隔壁的来今雨轩更有意思,直接卖起了鲁迅同款冬菜包子。”肖雨然说。

“我与地坛”冰箱贴。新华网 李欣 摄

“地坛公园”“我与地坛”是自带流量的文创IP,今年多个商家推出了书市限定文创。亚运村图书大厦的“我与地坛”三折叠冰箱贴、北京市新华书店的“地坛在我”藏书票、王府井书店的“地坛小鸽”磁吸玩偶均有不俗销量。

“地坛小鸽”玩偶。主办方供图

有媒体评论说,对于今天的年轻读者来说,逛书市不再满足于“买一本书”,而是希望通过消费,获得“文化认同”和“情感价值”。书是书市的主角,但文创可以是进入阅读世界的入口。

书市为何年年火爆?

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线下书市年年“圈粉”的魅力何在?

“销量是顶级的。”雍和书亭、我在地坛书店创办人彭明榜的话,是吸引不少参展单位的重要理由。

“这次书市是我们近几年销售业绩最好的一年,业绩翻番了。”北京市外文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安亮透露。

书市现场。主办方供图

谈及原因,安亮认为:“地坛书市几十载积淀下来的影响力,是其他书市无法企及的。书市深厚的文化背景,与新老读者有着多年的阅读情结,淘书的乐趣非常浓厚。”

“出货量”高,也源自优惠力度大。整个书市期间发放图书惠民券近850万元,读者可叠加享受“展位优惠+惠民券满减”双重优惠。

每年书市丰富的文化活动也吸引了大量读者。今年,“地坛文化大讲堂”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旧书新知”“北京范儿”等十余个主题,举办了百余场活动。“现场互动远超预期,让我们有信心明年再来。”徐潇然说。

此外,本次书市专设“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展”,展出了《考工记》《九章算术》《齐民要术》《梦溪笔谈》《营造法式》等50部古籍,让读者逛书市的同时,还能“逛展览”。

书市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书市宛如一座文化灯塔,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让阅读与文化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沈建峰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书市也是以书会友、文化交流的绝佳窗口。位于杭州的南宋书房第一次来地坛书市,市场运营区域经理冯阿娟说,感受最深的是南北方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希望通过书市让更多人关注书房。徐潇然认为,地坛不仅是展示精品图书的窗口,更是了解读者真实需求的重要契机。

作为北京文化的一座地标,北京人艺戏剧书店今年带来独家发行的舞台艺术图书、编剧图书等特色图书。“经常在书市,大家买着就聊了起来,共同关注的书、喜欢的剧……这是书市最有趣的一个地方。”工作人员宝怡说。

地坛书市,早已与史铁生和《我与地坛》融为一体。北京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总编辑赵彤说,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故乡,也是一处深刻的文学地标。地坛公园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沉淀,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你会感觉地坛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命融入其中。总有一瞬间无法抵御。”彭明榜说,除了逛书市,还可以看看“地坛的海”“余华莫言领养的树”,听听“萨克斯大叔”的音乐,地坛里充满了生命力。

谈及明年是否参加?徐潇然说:“不仅要来,还要带着全新的规划深度参与,地坛书市有文化‘高雅性’与生活‘烟火气’相融合的魅力,这种‘逛公园、淘好书、享生活’的复合体验,既区别于专业书展的严肃拘谨,亦迥异于普通市集的浅层消费,真正令‘读书’融入了日常的烟火人间。”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