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中国和全球的意义

2025-11-03 09:19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双向赋能、协同增效开创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人与生物圈计划”对中国和全球的意义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设立的一项大型政府间科学计划,旨在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力量,合理并可持续地利用和保护全球生物圈资源,全方位增进人类及其生存环境间的关系。《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法规框架》将支撑和实施《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MAB一项主要的工作目标。MAB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使命,为各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创新开展自然生态保护,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MAB内涵和实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形成双向赋能、协同增效的良好局面。

MAB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

1978年,中国成立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1979年,长白山、鼎湖山、卧龙3个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第一批成员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近50年来全国共有34处自然保护地加入该网络。MAB管理理念和实践经验,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

实行分区管理,优化保护体系。MAB“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的管理模式,兼顾严格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从1994年《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区分类,到2019年《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两区分类,分区管理模式不断优化,保护地体系不断完善。

重视传统知识,推动社区发展。MAB明确人是生物圈的核心要素,生物圈保护区必须能够为当地居民带来福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广为吸纳这一理念,高度重视改善原住居民生活,吸收其参与巡护和生态旅游;挖掘当地资源和文化特色,推动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社区可持续发展。

强化监测教育,普及科学知识。MAB将保护区作为自然实验室,强调科学的生态系统管理,引入系统性解决方案。中国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实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野生动物综合监测计划,对生物圈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长期监测;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力量,培养自然生态保护科研业务骨干和优秀技术人才。

打造交流平台,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借鉴MAB相关标准,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评估体系,总结优秀经验和实践案例,并通过MAB平台向世界推广。借助MAB平台,推动跨境保护地合作,共建中俄蒙达乌尔国际自然保护区、中老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等跨界保护区,提升迁徙物种保护效率。

MAB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范例,中国吸收创新形成本土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管理模式。中国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已成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榜样,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前沿探索和国际合作最活跃的区域,成为实施MAB、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典范。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为MAB实施提供了强力保障

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全面深化齐抓共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格局,为MAB在中国的高效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创新。建立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组织保障。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保护地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目标要求和工作举措。创设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涵盖全部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设立三江源、大熊猫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实施生态修复,提升监管能力。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亿多亩。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及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加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加大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力度,持续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组织开展“中国渔政亮剑”“昆仑”“清风”等系列执法行动,坚决制止和惩处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科技支撑,助力协调发展。开发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传感器协同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布设171个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持续监测评估全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制修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建成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发布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等技术指南,探索推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新模式。

强化多方协同,推进全民行动。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金融机构设置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创新政策,引导资金流向生物多样性友好项目。成立工商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引导工商业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相关社会组织也在促进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设立全国生态日,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契机,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营造全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引领全球治理,加强国际合作。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引领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积极开展双多边对话与交流,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南南合作”。持续推动国际环境公约履约,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

上述重大举措为MAB中国化实施提供了全面保障,中国成为MAB实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最好的国家之一,也为MAB的政策制度创新和全球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更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中国将秉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态度,全方位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特别是结合“昆蒙框架”的实施,在深入推进、创新探索国内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MAB的双向赋能、协同增效,共同开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局面。

积极推进《昆蒙框架》目标实现。“昆蒙框架”提出“30×30目标”,即到2030年保护至少30%的全球陆地和海洋面积,MAB全球保护区网络建设与该目标取向高度一致。中国将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明确优先保护单元,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借鉴MAB过渡区和缓冲区管理模式,通过“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提升区域整体保护成效,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分区管控等制度创新和“3030目标”实现贡献中国经验。

持续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MAB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与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一致。中国在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注重平衡人类需求与自然保护,强调原住居民和地方社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权利、作用和贡献,采取多种方式推进自然保护地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MAB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不断强化知识融合与创新应用。MAB大力推进知识融合与创新应用体系建设,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更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科研力度,强化多元参与,完善激励约束政策,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中国将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研究,结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等MAB平台、“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双多边合作机制,为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持,通过共同调查、共制标准、共研技术、共享经验等方式,推动全球自然保护地建设、“昆蒙框架”实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更好成绩。

(作者:董保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