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开云网页版页面>

一起绣出更美好的生活(迈向“十五五”的文化图景)

2025-10-31 09:17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最近,我正和繁峙晋绣非遗工坊的绣娘们加紧赶制一幅《千里江山图》。这件作品专门为明年的展会定制,要绣七八个月。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繁峙。我们地处山西东北部,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山西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民间绣活(繁峙晋绣)就诞生于此。

繁峙晋绣以色彩浓艳、造型古朴、针法粗犷著称。我22岁拜师学艺,摸爬滚打,从学徒成长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十几年来,我亲历过繁峙晋绣面临传承断层、市场萎缩的困境,也见证了这几年在各方支持下的传承和创新。老技艺如何焕发新生机?人才是关键。

“十四五”时期,我参与创建的晋绣坊乘着政策东风,面向群众开展刺绣技能培训,政府为参训学员发放补贴。我们在全市建立了7个工作站,培训了3000余名妇女,其中2000多名签约成了家庭绣娘。几年时间,晋绣坊培养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名,固定绣娘从十几名增加到70余名。我们还与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学院建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常年在繁峙县各级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更好传承发展。晋绣坊以用促保,进行了诸多探索。比如,将“龙凤呈祥”“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绣在手包、家居饰品、文创礼品上,开发五台山、雁门关、平型关等山西文化系列产品;引进太原一家制衣公司,拓展客户群体。为保持晋绣韵味,我们坚持纯手工绣制,在关键针法和核心图案上制定基本标准,在配色、细节处理上鼓励绣娘保留个人风格。

酒香也怕巷子深,多亏政府搭平台,各种展会为我们打开了市场。从山西文博会、山西品牌丝路行,到北京文博会、深圳文博会,我们每年参加十几场展会,一半订单通过展会达成。经过几年努力,晋绣坊年销售额从几十万元增长至数百万元,繁峙晋绣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这几年,繁峙晋绣传承利用不断深化,很多绣娘借此更好实现了人生价值。有一名绣娘,因遭遇意外瘫痪近20年,一度很消沉。自从拿起绣针,她话多了,笑容回来了。受此启发,我们定期开展面向残疾人的培训,帮助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创收。

2022年的一次活动中,我们得知繁峙县兴旺庄村正在发展乡村旅游,希望引入文化产业。晋绣坊也有意扩大规模,双方一拍即合。很快,村里建成了一间300平方米的实训基地,能同时容纳100多人培训学习。实训基地的落成,既丰富了村里的旅游业态,又提高了晋绣坊的知名度。今年,我们在原址扩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新基地,集晋绣展示、研学参观、技能培训于一体,为乡村全面振兴再添一份力。

今年,晋绣坊入选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我们深感荣幸,更知责任在肩,一定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晋绣技艺,跟更多繁峙绣娘一起绣出更美好的生活。

展望“十五五”,我的愿望是让繁峙晋绣多多走出去,名气再大些,赢得更多人喜欢。这条路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总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作者为繁峙晋绣非遗工坊负责人,本报记者付明丽采访整理)

■延伸阅读

非遗融入生活,助力发展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创新。“十四五”时期,我国非遗保护的机制更加完善,实践更加生动,传承队伍更加壮大,非遗更加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展示了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前景。

目前,31个省(区、市)出台了地方非遗保护法规,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馆和非遗协会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了共同推动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非遗有机融入生活,元宵赏灯、重阳登高等让节日更有仪式感,八段锦、太极拳等成为大众喜爱的锻炼养生方式。

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全国100余所高校设立了非遗保护本科专业和相关研究方向,200余所高校积极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超过10万名非遗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中小学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小小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国人学古琴、赏昆曲、穿汉服等,非遗传承越来越年轻化、生活化、时尚化、国际化。

“手艺养活一家人,非遗振兴一个村”,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进景区、街区、社区,非遗之光点亮群众文化生活,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游陕北看秧歌、到贵州听侗族大歌、去四川自贡赏灯会……很多非遗成为地方名片,“非遗+旅游”“非遗+时尚”深度融合。

放眼未来,进一步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找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在新时代继续焕发蓬勃生机。

(本报记者翟钦奇整理)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