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开云网页版页面>

“村字号”热潮助力乡村更美好(深阅读·“村字号”文体活动观察)

2025-10-31 09:18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贵州的“村BA”“村超”赛场,运动员挥洒汗水,观众加油助威;在浙江的“村晚”舞台,农民自编自演节目,赢得掌声与喝彩……作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村字号”文体活动热潮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方兴未艾。

“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今,“村字号”文体活动不仅“送文化”,更注重“种文化”,不断培育广大农村群众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激发农民精气神、助力乡村更美好。

“村潮”奔涌,气象一新。蔚然成风的“村字号”文体活动,既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正能量的重要阵地,也展现着新时代农民积极向上、团结奋发的精神风貌。

启智润心 点燃激情

从东北的冰雪乐园,到海南的“村排”球场,从东部沿海的“村咖”飘香,到西部山区的“村戏”悠扬,“村字号”文体活动已然是广大乡村常见的景象。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发布的《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地区举行的各类文体活动超220万场,超七成农民群众参与了文化体育活动。

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目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村字号”文体活动已达5类24种:有以“村讲”“村阅”为代表的科教类,启智润心;有以“村BA”“村超”为代表的体育类,点燃激情;有以“村晚”“村秀”“村舞”为代表的文艺类,绚丽多彩;有以“村棋”“村钓”“村咖”为代表的休闲类,惬意闲适;还有以“村展”“村播”为代表的展销类,助力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负责人唐珂表示:“舞台设在田间地头,道具就地取材,奖品多是农特产品。这种农人、农地、农味、农产俱全的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村味”盎然的活动,具有几个鲜明特征:农民主体性,农民是发起者、参与者、受益者;文化在地性,深刻嵌入当地历史传统与乡风民俗;多元融合性,集成农文旅商,打造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消费业态。

政策推动、需求提升、文化释放和数字赋能,共同推动了“村字号”文体活动的蓬勃兴起。唐珂表示:“特别是短视频等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让乡村的美好生活和农民的自信昂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

树立自信 助力振兴

以“活动流量”撬动“发展增量”,“村字号”文体活动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打造乡村经济发展新引擎。

“村字号”文体活动带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变赛事人气值为发展热力值,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乡村经济发展。山西岚县,“村超”赛场周边的农特产品展销区人头攒动;四川雅安,“村跑”赛事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达80%,非遗产品销售额增长23.5%。

“沉睡资产”得到盘活。浙江安吉通过改善农村生态景观,带动农村生态旅游与“村咖”产业协同发展。截至2024年底,安吉拥有乡村咖啡馆300多家,年接待游客超615万人次。

——探索乡村建设治理新模式。

为了办好比赛,许多村民自发修整环境,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各类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涵养着文明乡风。在浙江玉环,有干部表示:“办了‘村舞’比赛之后,老乡们欢聚一堂、来来往往,矛盾纠纷数量下降了两三成。”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杨力超认为:“‘村字号’文体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搭建了乡村的公共生活和交往空间。群众为了共同荣誉凝聚起来,增强了集体认同感和基层组织的号召力。”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凝心铸魂,激活农民全面发展的新动能。“农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杨力超说。

过去,“进城”是向往;今天,“入村”成时尚。报告指出,“村字号”文体活动让农民坚定了乡土文化的自信心。

坚守特色 多元融合

“村字号”文体活动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瓶颈和挑战。

实地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只顾跟风模仿,导致活动形式雷同或脱离群众;一些地方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不足,限制了活动的可持续性。

如何从一时热闹走向长久红火?“关键在于理顺政府、市场和农民的关系。”唐珂认为,“政府应该不缺位、不越位,在加强支持保障的同时,避免大包大揽。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

基于实践案例,报告和专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坚守乡土特色,致力创新发展。

“村字号”文体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土”,在于“特”。避免千篇一律的模仿,必须深入开展乡村文化资源调查,例如贵州印江为办“村戏”,挖掘124个民间故事、310首民歌,打造地方特色IP。要用现代科技和时尚元素去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让“村字号”文体活动持续焕发时代魅力。

——建设骨干队伍,强化人才支撑。

“村字号”文体活动的提质增效,迫切需要一支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一方面,要推动文艺人才下乡帮扶“种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乡土文化能人和头雁项目的培育力度。

——推动多元融合,提升综合效益。

杨力超认为,必须延伸“村字号”文体活动产业链,深化其功能融合:“要做好‘村字号+’文章,与农产品展销、乡村旅游、文化研学等结合起来,撬动乡村多元价值,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坚持好“村字号”文体活动的农民主体性,在“塑形”的同时更好地“铸魂”,“村潮”奔涌的中国乡村必将绘就一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和美画卷。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