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盐边“青未了”:从川西南群山到联合国舞台的“青”色远征

2025-10-30 09:51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开云网页版页面-开云online(中国)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千年前,杜甫立于泰山之巅,以“青未了”三字勾勒出山河的绵延生机。而今,这抹青绿穿越时空,在川西南的盐边泼洒出一幅更具时代意蕴的画卷——它是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是青年创新的澎湃动能,更是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当代实践。

2025年10月,“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成功举办。这场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青年妇女司、驻老挝代表处、驻蒙古代表处,世界粮食论坛(中国)及开云网页版页面共同主办的活动,以“青年行动守护绿色农遗”为主题,汇聚了全球50余名青年代表与农业专家。而在这场关乎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的全球对话中,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这个藏身于中国西南群山间的小城,成了国际聚光灯下的焦点。

山青花欲燃:闪耀国际的“盐边青”

图为“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嘉宾品尝盐边特产。世界粮食论坛(中国)供图

“咱们盐边的宝贝,怎么走到罗马去了?”

10月17日,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中心主任、盐边县“菁创营”青创联盟导师杜英森在朋友圈发布的一组照片,记录下罗马“青禾农遗对话会”现场的动人一幕:国际嘉宾拿起融合傈僳族刺绣的冰箱贴、印有山水元素的芒果干与桑椹干包装,仔细端详,这些来自盐边的自然馈赠与人文匠心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举办期间,盐边特产在意大利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设置展区。世界粮食论坛(中国)供图

事实上,这些盐边“土特产”,几乎每一件都连接着一个产业体系的全球坐标。那些印着“美味一口不将就”的芒果干与桑椹干,其原料产地正是被写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双碳背景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课题报告的盐边果园;在灯光下熠熠生辉的钛制器皿,背后是盐边“钒钛首县”的资源战略地位:钛储量全球第一、钒储量全球第三,全球最大的EB炉集群在此运转,“千亿投资、万亿产值”世界级钒钛产业集群正蓄势待发;而出现在冰箱贴上的盐边傈僳族刺绣元素,在今年登上了中国国际时装周、中法时装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12届世界运动会等国际舞台……

图为中国青年代表顾诗静在“2025世界粮食论坛青禾农遗对话会”向与会全球嘉宾介绍盐边经验。世界粮食论坛(中国)供图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年在这场国际亮相中的“操盘手”角色。盐边县“菁创营”青创中心联动顾诗静、侯雨莹、刘元瑞等中国青年代表,从生态农业实践、青年创新创业、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等维度,向全球嘉宾生动讲述了盐边“乡创+”的实践成果,让盐边经验成为回应全球农业遗产保护与区域均衡发展等时代命题的鲜活注脚。

正如杜英森所言:“盐边没有走传统发展老路,而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借助高能级平台引流,通过青年创新注入驱动力,实现了‘换道超车’。”

盐边风光。盐边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青”,或许是盐边发展故事中最鲜亮的底色。它既是那片被精心守护的青山绿水,也是与这片土地双向奔赴的有为青年。生态农业的深耕、科技智慧的赋能、青年人才的回归,政策、人才、产业与创新的深度融合,共同催生出这片土地上的蓬勃生机,让“青”的力量循环不息、成长不止。

“青未了”,是盐边向世界给出的答案——一种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年与乡土双向奔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路径,正从中国的西南山地,向着更广阔的世界,坚定地“盐”展开去。

咬定青山不放松:深植大地的“盐边青”

在盐边的绿水青山间,“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深入血脉的生态自觉与发展定力。这里的“盐边青”,首先体现在那片被世代守护的绿水青山,以及扎根于此的绿色农业实践。

今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双碳背景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专家第一次到访盐边,在金河芒果现代农业园区,他们见证了科技如何重塑传统农业。当工作人员轻触手机屏幕,启动“数智云空间弥雾装置”时,满山遍野葱葱郁郁的芒果林中,瞬间喷出白茫茫的细密水雾,场面蔚为壮观,令专家们赞叹不已。

这套由盐边本土企业四川邦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系统,集成了水肥管理、药剂喷施及小气候调控等多项功能,代表了盐边“以工促农”战略的成果。2023年12月,金河村农户冯正云的30余亩芒果园成为首批试验点。效果令人惊喜:原本需要两三人忙活两天的灌溉作业,现在单人半小时即可完成;他的芒果年产量从2.6万斤跃升至5万斤,同时实现了节水70%、减少化肥农药使用30%的绿色奇迹。

盐边农业的绿色底蕴,远不止于单个果园的转型。

这片森林覆盖率超过65%的土地,正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依托“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契机,盐边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体系:5万余亩林下中药材、2.1万亩林下魔芋、3200亩林下块菌,三项产业于2024年全部成功入选省级“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

图为盐边“菌菇蜜语 自然营地”菌菇种植基地。盐边县青创中心供图

图为盐边“菌菇蜜语 自然营地”菌菇种植基地。盐边县青创中心供图

此外,从盐边人的“餐桌”与“菜篮子”出发,亦可窥见绿色农业的深厚底蕴与多重价值。每年春季上市的盐边桑椹,2013年荣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2年获评“四川十大地理标志道地药材”——这些荣誉背后,是全县15万亩桑园四十余载坚持“绿色无公害”标准的匠心耕耘。而被誉为“攀枝花菜篮子”的盐边县联合村,则以5000余亩的蔬菜种植规模,先后获评“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四川省绿色蔬菜生产基地”,20余年绿色耕耘所厚植的生态优势,如今正转化为研学体验、田园观光、精品民宿等新兴业态,让这片曾经排水不畅的“烂坝地”蝶变成为蔬香四溢的“宝藏村”。

图为《双碳背景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课题报告发布会现场合影。联合国粮农组织供图

正是这份对绿色发展的执着坚守,让盐边在今年8月15日、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之际,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双碳背景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课题报告的发布地。这份选择背后,是国际社会对盐边绿色发展路径的认可。

青青园中葵:青春涌动的“盐边青”

图为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盐边赛区参赛青年学生。盐边县青创中心供图

在盐边,“青”是漫山遍野的生机,更是青春生命的绽放。当绿色农业的根基深植,这片土地便开始呼唤最活跃的要素——青年。于是,一场青春与乡村的深情对话,在笮山若水间徐徐展开。

图为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盐边赛区参赛青年学生。盐边县青创中心供图

六月的盐边,万物勃发。作为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七大专项赛区之一,盐边以“青春滋味在盐边”的鲜明口号,向全国高校青年发出诚挚邀约。这场以“乡村出题、高校答题、真题真做、成果落地”为特色的大赛,迅速汇聚起青春的智慧洪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104所高校的509支团队相继奔赴盐边,寻找乡村振兴的青春答案。

图为“四乡五里·智汇盐边”品牌展示区。盐边县青创中心供图

8月,2025盐边青年乡创活动周将创新创业热潮推向新高。活动期间,盐边与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多所高校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并正式发布“四乡五里·智汇盐边”人才品牌及配套的《支持青年入乡十条措施》。这一创新体系将人才细分为“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云乡人”四类,并通过最高60万元安家补助、创业补贴等“真金白银”政策,为青年扎根提供全方位保障,以系统化的人才政策构筑起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图为第五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赛盐边赛区参赛青年学生。盐边县青创中心供图

活动周的舞台上,青春的创造力竞相绽放。数字游民播客、乡创沙龙、项目路演等多样化活动轮番上演,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创客们在这里交流思想、碰撞灵感。活动中涌现的沉浸式宠物友好直播基地“爱萌星球”、数字游民俱乐部、“菇立方”智慧方舱等创新项目,不仅展现了青年对新兴业态的敏锐把握,更预示着盐边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与此同时,随着“菁创营”青创中心的正式启用,盐边的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完成了关键一环。这个集人才孵化、培育、服务于一体的平台,与环昔格达村、环联合村等青创社群共同编织起覆盖全域的青年创新网络。

从全国大赛的青春集结,到活动周的深度实践,再到青创平台的持续赋能,盐边用不到半年的时间,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青年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然而,这片土地的青春故事远未结束。当年轻的创意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一场关于代际融合的更深层探索已在昔格达村悄然启幕——“青银共居”的创新实践,正为盐边的青春画卷添上温暖而厚重的一笔。

客舍青青柳色新:温情共生的“盐边青”

“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笔下焕然一新的不只是春色,更是盐边乡村正在发生的气质之变。10月18日,“阳光昔格达”乡村康养2.0升级行动暨“青银共居・庭院创想”主理人招募计划在昔格达村正式启动,标志着盐边在探索“青年创业+银发康养”融合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图为昔格达党群服务中心。盐边县青创中心供图

“青银共居”这一创新模式,在盐边被赋予了独特的本土表达。它不同于简单的空间共享,而是构建了一个代际融合、智慧共享的社区生态系统。在昔格达村,项目构建了“楼下创业、楼上康养”的垂直社区模式 ——青年在一楼经营工坊,长者在二、三楼旅居,形成“前店后坊、下店上宿”的业态闭环。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更让代际互动自然而然融入日常生活。

在产业层面,昔格达将青银共居与“智慧农业 + 文创体验 + 康养旅居”深度融合。青年主理的菇立方、蜜立方、酿立方等业态成为银发群体的参观体验点,长者的生活智慧与手艺技能也转化为可传承的文化资产。这种创新不仅让“养老”升级为“享老”,更实现了真正的代际赋能。

启动仪式上,7位青年主理人接过象征责任与希望的“创业钥匙”,标志着首批业态正式交付使用。同时,盐边县政府与乡立方集团签署了红格乡村康养2.0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二期业态合作涵盖乡村疗愈、非遗文创、智慧农业等多个方向,进一步丰富了产业内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阳光昔格达主理人公约》的发布。这一制度设计构建了新老村民共同遵守的社区规范,标志着一种新型乡村治理机制的建立。通过“政府平台公司 + 运营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四方共赢机制,项目确保了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让农民真正成为产业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昔格达村的实践中,“青银共居”展现出三大独特价值:在情感层面,乡土情怀的联结让代际融合更具深度和温度;在产业层面,多元业态的融合创造了可持续发展动力;在社区层面,新型治理机制重塑了乡村社会肌理。

“青银共居 + 产业共生”的昔格达方案,为破解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也让“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古老诗意,在当代盐边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两山排闼送青来:潮涌东方的“盐边青”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笔下青山涌现的磅礴气象,正是今日盐边发展格局的传神写照。当生态根基与青春活力在这片土地深深扎根,盐边以“推开山门、拥抱世界”的主动姿态,演绎了一场“四链融合”的系统性变革,让创新发展的生机绿意扑面而来。

政策链如阳光雨露,精准滋养每一颗创业的种子;人才链似百川归海,汇聚四方英才的智慧活水;创新链如春雷惊蛰,催生新业态破土而出;产业链则如参天大树,让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共荣共生。这四条链相互交织,在盐边大地上共同构筑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创新生态。

放眼盐边,创新的画卷在不同维度徐徐展开:从金河村的智能果园到联合村的绿色菜篮,展现的是科技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从罗马联合国总部的特产展示到巴黎时装周的非遗走秀,彰显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从昔格达村的青银共居到全域覆盖的青创网络,诠释的是代际与区域的协同发展。这些实践共同勾勒出县域发展的全新范式——在这里,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本土坚守与全球视野交相辉映。

“青未了”,是盐边故事的现在时,更是它的未来时。当“绿水青山”的诗意与“两山排闼”的豪情在此相遇,盐边用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发展,是多元共生、系统变革、永续进步。这抹生机勃勃的“盐边青”,不仅在山水间绵延,更在创新中生长,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县域发展的无限可能。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而盐边的答卷,仍在续写。(黄昊)


【责任编辑:马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