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开云网页版页面>

港口“绿巨人”上岗,粮食接卸更高效

2025-10-29 09:17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为我国粮食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山东港口日照港的粮食接卸能力持续稳固。日前,随着又一批进口大豆通过全国产自动化设备完成接卸,这座港口年进口粮食接卸量已超千万吨。

满载大豆的巨轮如何又好又快地卸货?刚刚投入使用的我国首台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给出了答案。在日照港,这台被称为“绿巨人”的设备高约30米、长近50米,正重塑着粮食接卸的作业图景。

粮食卸船机有了“国产芯”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粮食智控中心,记者看到粮食码头数字孪生平台正实时呈现着现场作业动态。作业人员轻点鼠标,就可远程监控现场转运、入仓、出仓等全流程作业情况。

在粮食码头作业现场,“绿巨人”缓缓向大船腹部伸出“手臂”,探入船舱。随后,“手臂”末端的横、纵“双螺旋”开始转动,船舱里的大豆如同坐上电梯般一路爬升,直达高架于半空的密闭皮带机,最后输送进入港口筒仓里。整个流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这是我们刚刚投用的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日照港裕廊公司生产业务中心主任刘尚娟向记者介绍,这是我国港口机械装备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突破。

“该设备创新融合螺旋取料、带斗垂直提升及水平输送、动态无尘转料衔接、全自动作业控制及安全防护等四大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刘尚娟介绍,其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实现100%国产化,最大卸船效率达每小时1500吨。

“粮船到港,高效接卸是头等大事。但对粮食卸船机,港口工作人员可谓是‘感情复杂’。”刘尚娟说,目前他们使用的连续卸船机,基本都是国外产品,单台采购成本数千万元,配件维修成本高、周期长,且面临断供风险。

此外,国外卸船机能耗高,作业效率低。每卸一船粮,超过20%的粮食会因设备原因无法被自动提取,需要人工清舱。工人们在粉尘弥漫的舱底作业,不但降低了作业效率还影响身体健康。

“作为粮食接卸大港,我们想要一台更聪明、更环保的连续卸船机。最重要的是,它需要一颗‘中国芯’。”刘尚娟说。

聚焦痛点,日照港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开锐海洋起重技术有限公司组成攻关团队,开创了“需求—研发—应用”的协同创新模式。

8个月实现从图纸到投产

制造粮食卸船机,并不容易。刘尚娟说,他们面临着无资料、无经验、无借鉴的“三无”困境。但该项目团队决定从零开始,迎难而上。

码头上,海风呼啸,夹杂着粮食的气味扑面而来。巨大的粮船停靠在泊位,传统卸船机发出嘈杂的轰鸣声。数十米高的卸船机旁,该项目技术人员攀高伏低,用相机记录结构细节,与一线工人深入攀谈调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作业痛点。

经过数月的研究论证和技术积累,该项目团队确定了以螺旋取料+带斗输送为核心的设计方向。

为实现螺旋、皮带与料斗三者协同作业的高效匹配,团队开展了专项攻关。团队利用3D建模进行模拟分析,还同步制作了多种样斗进行实测。凭借上述方法,团队仅历时3个月,便按1∶1比例完成了螺旋取料头与带斗输送机的样机试验台设计与搭建,最终实现了两者的完美配合。此项工作为卸船机的研发提供了完整且坚实的理论方案。

从图纸到投产,全国产自动化粮食连续卸船机仅用时8个月。

数据显示,新设备与现有几种主流卸船机相比,在小时效率提高25%的基础上,年节电达185万度,破板结能力提升80%;单舱清舱量降至13%,比同类设备降低48%。

“以前清舱时,我们要全副武装下舱作业。现在我们在远程就能精准操控。”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研发员李世龙说。

“现在自己掌握制造关键部件的技术,再也不怕断供了。”刘尚娟说,日照港大豆年接卸量超千万吨。国产装备的投用,有力保障了我国粮食供应链的安全。(本报记者 王延斌)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