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开云网页版页面>

地球大数据精准“把脉”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

2025-10-29 09:17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10月27日,在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上,《全球尺度可持续发展科学监测报告(2025)——地球大数据视角下的十年进展》(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这份《报告》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牵头编制,借助地球大数据,对2015年以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度、精准“把脉”,清晰揭示了过去十年目标实施的进展与挑战,为未来五年的冲刺指明了方向。

8项指标“退步”,整体进程远低于预期

当前,联合国评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进展情况,主要依托于各会员国自愿提交的国别统计数据。“这一机制虽在政策协调上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挑战,由于各国统计能力参差不齐,数据标准和格式不一,加上汇报周期长、部分数据缺失,难以实现全球统一和连续精准监测。”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说,因此难以从整体上对全球进展进行快速、客观的评估。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报告》系统性整合了卫星遥感、地面传感网络、社会统计调查等多源地球大数据,针对18项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建立了一套独立、标准化的科学监测体系。

“这份最新的‘体检报告’得出的结论令人警醒:2015年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进程远低于预期,形势十分紧迫。”郭华东说,在监测的18项关键指标中,仅有“湿地面积”这一项,在全球整体层面上勉强维持了2015年至2022年“无净损失”的状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多达11项指标亮起了“黄灯”或“红灯”,面临“显著挑战”或“重大挑战”。其中,更有8项指标明确显示出“退步”的趋势。这些退步的领域涉及粮食安全、水资源可持续性、海洋生态健康、陆地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变化应对等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方面。

“这表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风险正在累积,亟须各国强化行动力度。”郭华东说。

中国15项指标平均贡献度居全球首位

在国家层面,《报告》通过15项具有国家自主贡献特征的指标进行综合测算,中国、加拿大、巴西、挪威等国凭借在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的积极行动,成为排在全球前列的“正向贡献者”。其中,中国15项指标平均贡献度居全球首位,体现了在推进全球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国际责任与担当。

针对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提出三项建议:一是依托技术促进机制(TFM)、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计划(DSP)等平台,加快填补数据缺口,提升评估数据的完整性与时效性;二是深化“食物—水—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关联分析,避免单一目标推进导致的资源浪费;三是基于空间差异化评估结果,优化政策与资金配置,完善包容性公平治理体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世界科学院院长夸雷沙·阿卜杜勒·卡里姆表示,该《报告》展示了新技术尤其是地球观测以及综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如何突破传统监测体系数据不完整、碎片化的固有局限,有效弥补了传统监测的不足。

郭华东表示,当前,距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仅剩不足五年,全球合作至关重要。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IDSSD)旗下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计划(DSP)的最新成果,《报告》的评估方法体系与研究成果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这将为可持续发展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循证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在最后关键阶段加速推进。(本报记者 陆成宽)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