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开云网页版页面>

这群年轻人选择做“绿领”(追梦人)

2025-10-28 09: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董桂英在查看风量监测数据。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供图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建设的风力发电设施。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供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如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新工种不断涌现,带有鲜明“绿色低碳”标签的“绿领”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其中、发光发热。“绿领”是干什么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为何吸引年轻人?近日,记者走近3名“绿领”青年,听他们讲述绿色产业中的职业故事。

——编 者

董桂英观测评估风资源——

用数据为风“画像”

本报记者 赵景锋

风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和风打交道,是一种什么体验?

风速、风向、气温、气压……上午9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远景能源有限公司的一间办公室内,董桂英打开专业软件,导入密密麻麻的观测数据,开始为风“画像”。

“就像超市选址时往往需要考察人流量情况一样,建设风电场前,也要对风资源进行细致评估。”董桂英说,通过布设测风塔,开展不少于1个完整年的持续观测,再结合地形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就能预测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发电情况。

今年33岁的董桂英,目前担任远景能源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高级经理,主要负责风资源评估等业务。大部分工作时间,她都在利用数据模型为风“画像”,与变幻莫测的风“斗智斗勇”。

给风“画像”,涉及许多数据维度,是一项复杂精细的工作。董桂英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说,“平均风速相差0.1米/秒,年等效利用小时数可能相差几十个小时。如果是在风资源基础一般的场地,这足以对项目的收益边界产生较大影响。”

每当测风塔立起的那一刻,董桂英的心也会跟着悬起来。测风塔上分布着许多传感器,24小时不间断捕捉各项数据,随时有可能出现故障,如果发现不及时,就会给后期评估埋下隐患。一个测风周期里,董桂英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才能从庞大的回传数据中,精准识别出微小的数据异常。“遇上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心里都慌得很,生怕设备出现问题,睡觉也不踏实,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确认数据情况。”董桂英说。

给风“画像”,既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也需要下足“绣花功夫”。即使面对相同的测风数据,采用不同的分析处理方式,评估结果都可能出现差异。如今,虽然掌握了各种分析方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董桂英在做数据分析时仍然会极度谨慎,生怕掉进“想当然”的陷阱里。“就像文物修复师在修复一幅古画的缺损部分,只有精心打磨每一处细节,才能精准还原其神韵。”

测风数据分析完成后,一幅清晰的风资源“画像”便呼之欲出,接下来就到了现场勘察环节。有的风机点位设在山顶,山体植被茂盛,坡度陡峭,根本没有上山的路。董桂英和同事们背着设备、挥着镰刀,一边开路,一边攀爬,为了赶在天黑前下山,只能加快步伐,一天下来,脚底板磨得都是泡。

既要聚精会神处理数据,又要风里雨里勘察现场,但董桂英谈起“追风逐电”满是热爱:“戈壁荒漠、辽阔草原、险峻山峰,都留下了我的奋斗足迹,这是辛苦又浪漫的历程。”如今,每当经过参与评估的项目区,看到一排排白色风机在蓝天下划出优美的弧线,董桂英心底都会充满成就感。

“把风资源评估做得更精细,让预测结果与风电场实际运行情况更相符,是我在工作中不懈追求的目标。”从业以来,董桂英参与评估的风电项目已超百个,多个项目的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点亮万家灯火的绿色电能中,有我的一份力量,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董桂英说。

蔡开南参与氢能应用测试——

为氢燃料电池做“体检”

本报记者 王欣悦

电池,是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氢燃料电池是一种绿色清洁电池,近年来,在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等领域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

27岁的蔡开南是一名氢燃料电池测试员。凌晨2点,重庆市潼南区氢潼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蔡开南走进实验室后,立马沿着设备走一圈,仔细检查有无气体泄漏、线路是否正常—这是他每次上夜班雷打不动的起点。

“安全,是氢燃料电池测试员要把握的重要底线。”蔡开南说。

电压、电流、功率、温度、压力……表格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测试记录。他正在进行的是一项燃料电池耐久性测试—一次测试需持续约500小时,这台设备将昼夜不停地运转,他和同事须轮流值守记录数据波动。

“在大学,我主修机械专业,而氢能测试领域需要电化学、动力工程和高压安全等各方面的知识,需要在干中学、学中干,不学习新知识就会掉队。”蔡开南说。

每一块送至实验室的氢燃料电池,都要经历一场严谨的“全身体检”。气密性检测是第一道安全防线。蔡开南仔细检查氢气管路、空气管路、水路以及电子负载线,从源头确保氢气不会泄漏。

通过气密性检测后,电池还要接受“全面体测”。“全程下来,一块电池要测将近一个月。”蔡开南说。

氢气是易燃易爆气体,一旦泄漏可能引发严重事故。蔡开南介绍,他参与搭建的实验室拥有严格的安全设计:防爆玻璃将操作区与测试区隔离;测试区全域设有传感器,检测到氢气泄漏将自动切断气源并报警;员工进入测试区必须穿戴绝缘防护服,操作高压设备时,“连脚步都不自觉放轻”。

“我们常说氢焰是‘看不见的刀’。”蔡开南打开一段视频展示:模拟氢爆的实验钢瓶在0.01秒内被火焰吞没—“入职培训的第一课就告诉大家,安全规范绝非儿戏。”

不断更新知识,在行业发展中收获成长,这让蔡开南感到很有意义。目前,蔡开南团队一年经手6个测试项目,每个周期一至两个月。公司目前仍处于“项目制”阶段,更多服务于科研团队而非商业量产,但他信心十足。“下一步我打算学习大数据分析,优化测试系统控制程序。”

“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快、续航稳,尤其适合重卡、公交等应用场景。”蔡开南说,“相信随着技术和标准完善,氢能会被更多人接受。”

陈思伟运维小型储能电站——

给“海上充电宝”做保障

本报记者 施 钰

阳光将海面晒出粼粼波光,福建宁德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养殖区,128块光伏板组成的漂浮式光伏电站在蔚蓝海面上吸收光能;不远处,一栋红顶白墙的小屋稳稳立在浮筒上,屋顶5台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随风缓缓转动,屋内的储能电站正通过光伏和风力发电储存电能,就像个“海上充电宝”。

“最近天气晴好,电站容量都在50%以上。”在养殖区40公里之外的办公室里,福建省宁德市环三售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三公司”)生产部主任陈思伟正通过电脑上的远程控制系统监测海上天气情况和储能电站剩余容量,“如果雨天观测到电站容量不足,就要及时提醒渔民减少非必要用电。”

2011年,从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陈思伟就一直从事电网运维工作。2017年,陈思伟开始在工作中接触新能源技术,并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我爱钻研新事物,也不怕挑战,能为节能降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很有意义。”陈思伟说。

2020年,海上渔排“风光储”多能互补工程开建,陈思伟成为“风、光、储、充、用”微电网项目的负责人。在海上建储能电站,从设计到施工都是挑战。潮汐、水流、浪涌等都会对设备稳定运行产生影响,需广泛采集水文数据;储能柜重达8吨,要反复研究比对房屋结构设计和浮筒材料;沿岸缺乏组装场地,只能利用退潮时间在滩涂组装设备,再利用涨潮将漂浮起来的光伏设备运去渔排所在海域……规划设计、施工和投用的前3个月,陈思伟每周都有两三天漂在海上。

过去海上养殖用电,不是靠敷设电缆供电,就是靠柴油机发电。“电缆容易影响养殖和渔船行船,柴油机不仅成本高,而且还有污染。”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海上养殖基地负责人宋向国说,“多亏了这个自发自用自储的小型储能电站,我们企业的养殖用电成本显著降低了。”

“在海上建小型储能电站,运行调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少意料之外的问题。”陈思伟说,2022年初,电站投用没多久,就遇上了梅雨季,光伏补能补不上,储存的电量耗尽,等天放晴时,电站也无法自动启动。“厂家在前期设计没考虑到这一情况,我们就增加了一个备用电池,来启动能量管理系统。”为加强对电站的监测,陈思伟还给电站加装了远程监控系统。

“有了这套系统,晴天时,300多亩养殖渔排上的气象监测、照明、空调等生产生活用电基本都能满足。”宋向国说,有了电能支撑,企业还开始购入电动小船、电动搅料机等电动养殖设备。

近年来,除了小型储能电站,用于为大电网调峰调频的大型储能电站也在发展中。陈思伟更加繁忙,也更有学习紧迫感。在他看来,未来行业会越来越重视电化学储能安全,也会有更完善的职业认证标准和培养体系。“目前就业市场对专业储能电站运维人员的需求量不小,相信这个新的职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陈思伟说。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