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国际开云online(中国)>

英媒:如何让非洲的自然财富惠及所有人

2025-10-28 09:33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英国《经济学人》10月23日文章,原题:如何让非洲的自然财富惠及所有人 想看到非洲雨林的希望,可以去刚果(金)英甘达村。这个位于刚果盆地深处、距最近城镇需驱车9小时的村落,住着班图人和俾格米人,他们在林间小道旁的泥屋中生活。高耸的树木遮蔽阳光,走进森林后不久,林间豁然开朗,闪光的木薯田在空地上延展。最大的一些树被保留下来,为蛇与黑猩猩提供栖息地。导游说,如今动物数量在上升,因为村民已不再以猎杀野味为生。

这一转变得益于“森林社区基金”(CFF)——该基金向村民支付现金,条件是他们承诺保护部分土地不被开发。此举旨在减少当地普遍的刀耕火种,防止伐木公司蚕食森林。类似项目正在非洲多国展开,意在避免非洲雨林步亚马孙后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亚马孙森林已失去约20%的树冠。支持者希望此类机制能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保护非洲生物多样性,并帮助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非洲自然议题成为今年11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焦点。非洲拥有全球1/4以上的完整生态系统及大量具有生态意义的“标志性物种”,其中刚果盆地是仅次于海洋的最大碳汇。为遏制全球变暖,联合国会员国承诺到2030年保护地球30%的陆地和海洋,并在10年内终止森林砍伐,然而进展缓慢,要实现这些目标,非洲的自然保护至关重要。

过去的保护模式并不理想。殖民时期设立的国家公园为政府带来旅游收入,却鲜少惠及当地居民,甚至出现巡逻员虐待原住民事件。研究表明,只要给予合理激励,当地社区往往是最好的生态守护者。因此,新的方向是让保护自然成为他们的“生计之源”。

在部分非洲地区,项目通过现金补助、有限开发许可及土地确权,鼓励居民将农业与商业活动限制在批准区域,以保留大片原始森林。类似尝试正在全非洲推广。

然而,激励机制是关键。英甘达人目前欢迎CFF资金,但若私自开发森林收益更高,他们可能放弃承诺。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附近的基腾滕拉—基佩托草原面临类似问题。当地的生态补偿金额“远远不够”,居民纷纷卖地,草原被采石场和农田割裂。为此,肯尼亚初创公司EarthAcre开发支付平台,让参与者通过“生物多样性信用”和碳信用获得多重收入。总统鲁托称碳市场是国家“下一个重要出口”。

为了确保承诺落实并维持生态健康,EarthAcre利用多种技术监测生物多样性,能精确到“每片叶子、每根草叶”,并希望以数据吸引投资者投入非洲的自然保护。

然而,要形成规模,这类项目仍需巨额资金。2024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信用市场价值不足1000万美元,而实现联合国目标的资金缺口高达每年7000亿美元。碳信用市场也因“漂绿”(企业通过虚假环保宣传掩盖破坏环境的行为)质疑而受挫,发达国家削减气候资金,新市场前景不容乐观。这些问题能否克服?加蓬前环境部长李·怀特曾坚信能。他主张让雨林大国通过保留森林获利。加蓬依靠可持续伐木,野象数量自上世纪90年代增长60%,曾被视为典范。不过,随着富国动摇承诺、自然资本市场迟滞,他如今更为悲观:“我们想在不失去森林的前提下发展。”(立夏译)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