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报告建议分区域分阶段采用更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025-10-25 22:01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0月24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引领 健康驱动”为主题的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现场发布了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系列报告》,包括《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达标路径分析》《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经济影响评估》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国际案例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新标准情景下的达标路径、减污降碳协同效益与宏观经济影响,并提供全球最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动态与国外实践。

锚定“美丽中国”环境持续改善目标,修订PM2.5年均浓度标准限值

围绕“标准修订为何种水平更为科学合理、采用何种达标路径更具可行性、实施新标准能够带来多大环境-气候-健康综合效益及其对各部门的影响”等关键问题,《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达标路径分析》在系统梳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情景目标值与阶段性安排建议,构建了近中期可达的新标准情景,并建立了可实施的达标路径,评估了减污降碳协同效益与健康收益。

“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标准也需要升级。基于当前空气质量与减排措施,我们开展了一些情景研究,将25μg/m3作为新的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作为一个参考目标,可以实现更大健康效益与持续改善的引领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提出,25μg/m3既是“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2035年目标,也是WHO第二阶段过渡目标(IT-2)。基于这个目标情景,我们也研究了“分阶段、分区域”的达标路径——充分发掘各部门结构调整和能效提升减排潜力,与末端治理协同发力,到2030年全国339个城市和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平均值可率先达到目标限值;进一步加大电力、工业与交通等部门的结构性调整和能效提升力度,充分挖掘结构性措施的减排潜力,到203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浓度平均值也有望低于目标限值,最终形成“先进地区先行、重点区域攻坚、全国梯次推进”的总体格局。

为确保上述路径落地见效,报告还建议聚焦能源、产业与交通三大领域的结构调整措施,通过加快能源结构优化、优化供热与终端用能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以交通结构优化和清洁化终端为抓手等“组合拳”,可对接新标准的达标需求,并实现健康效益最大化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增益。

尽早加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带来更显著的净效益

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过程中,如何在环境改善目标与经济可承受能力之间进行权衡,始终是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关注的核心问题。对此,《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经济影响评估》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展开对四类标准修订情景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估及成本效益分析,即2030年与2035年分别实现PM2.5年均浓度20µg/m3和25µg/m3目标的情景。借助科学工具系统评估不同标准路径下的政策效益与经济成本,报告为标准修订提供了量化证据,也揭示了不同政策选项之间的权衡关系。

“实施更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短期内会对经济产生一定压力,这主要是因为更严格标准会造成各部门污染减排支出的增加,以及生产性投入的挤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坦言。但更要看到,标准加严不仅会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污染行业产出下降,低污染行业产出有所提升,同时也能驱动能源结构转型,推动电力部门向清洁能源转型,体现为煤电占比下降、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增长。此外,健康效益在治理力度较小时表现有限,随着政策力度加大则呈加速增长趋势。

【责任编辑:白韵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