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建议分区域分阶段采用更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0月24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引领 健康驱动”为主题的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现场发布了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系列报告》,包括《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达标路径分析》《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经济影响评估》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国际案例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新标准情景下的达标路径、减污降碳协同效益与宏观经济影响,并提供全球最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动态与国外实践。
锚定“美丽中国”环境持续改善目标,修订PM2.5年均浓度标准限值
围绕“标准修订为何种水平更为科学合理、采用何种达标路径更具可行性、实施新标准能够带来多大环境-气候-健康综合效益及其对各部门的影响”等关键问题,《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达标路径分析》在系统梳理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与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情景目标值与阶段性安排建议,构建了近中期可达的新标准情景,并建立了可实施的达标路径,评估了减污降碳协同效益与健康收益。
“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标准也需要升级。基于当前空气质量与减排措施,我们开展了一些情景研究,将25μg/m3作为新的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作为一个参考目标,可以实现更大健康效益与持续改善的引领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提出,25μg/m3既是“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2035年目标,也是WHO第二阶段过渡目标(IT-2)。基于这个目标情景,我们也研究了“分阶段、分区域”的达标路径——充分发掘各部门结构调整和能效提升减排潜力,与末端治理协同发力,到2030年全国339个城市和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平均值可率先达到目标限值;进一步加大电力、工业与交通等部门的结构性调整和能效提升力度,充分挖掘结构性措施的减排潜力,到203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浓度平均值也有望低于目标限值,最终形成“先进地区先行、重点区域攻坚、全国梯次推进”的总体格局。
为确保上述路径落地见效,报告还建议聚焦能源、产业与交通三大领域的结构调整措施,通过加快能源结构优化、优化供热与终端用能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以交通结构优化和清洁化终端为抓手等“组合拳”,可对接新标准的达标需求,并实现健康效益最大化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增益。
尽早加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带来更显著的净效益
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过程中,如何在环境改善目标与经济可承受能力之间进行权衡,始终是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关注的核心问题。对此,《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经济影响评估》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展开对四类标准修订情景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估及成本效益分析,即2030年与2035年分别实现PM2.5年均浓度20µg/m3和25µg/m3目标的情景。借助科学工具系统评估不同标准路径下的政策效益与经济成本,报告为标准修订提供了量化证据,也揭示了不同政策选项之间的权衡关系。
“实施更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短期内会对经济产生一定压力,这主要是因为更严格标准会造成各部门污染减排支出的增加,以及生产性投入的挤出。”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坦言。但更要看到,标准加严不仅会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污染行业产出下降,低污染行业产出有所提升,同时也能驱动能源结构转型,推动电力部门向清洁能源转型,体现为煤电占比下降、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增长。此外,健康效益在治理力度较小时表现有限,随着政策力度加大则呈加速增长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