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开云网页版页面>

“恐龙院士”徐星:在朝阳,孩子们可以近距离与化石对话

2025-10-13 08:54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沈阳10月12日电(记者赵洪南)“在朝阳,孩子们可以近距离与化石对话,希望孩子们通过化石喜欢上自然科学。”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在参加辽宁省朝阳市举办的“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2025化石保护研讨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这位被誉为“恐龙院士”、曾参与命名逾80种恐龙的中国科学家说:“我做科普,并不是希望所有孩子将来都选择古生物学,而是希望更多孩子关注自然和科学。只有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氛围,我们才能真正培厚科技发展的黑土地,为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徐星参加在辽宁朝阳举办的“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2025化石保护研讨会”。新华社记者 赵洪南 摄

徐星眼里的辽宁朝阳有着丰富的化石资源,“中华龙鸟”和“辽宁古果”的发现,让这里成为“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

历经数十年系统勘查与研究,目前朝阳市已发现的化石门类达45类、343属、628种,几乎涵盖了晚中生代陆相生态系统的所有关键组成部分。

在徐星看来,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文字,每一块化石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遗产。“在朝阳发现的热河生物群为我们理解现代陆地生态系统是怎样诞生、演化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

为了将古生物学的乐趣传递给更多人,徐星坚守科普事业多年。20多年前,他写的一篇恐龙科普文章,登上了小学语文课本,也让很多孩子因为学习了《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对恐龙产生了巨大兴趣。

“科学语言和科普语言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风格体系,那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既要让孩子们看得懂,又要具有文学性,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很大的工作。”徐星说。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文章最终呈现在课本上时,徐星的“自豪感比取得科研成果还要强烈”。

徐星说,我们了解世界,都是从孩童时期就开始的。恐龙化石能够抓住七八岁孩子的眼球,也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关注科学、了解科学。坚守科普事业至今,他也曾受到质疑。“有人说,院士的时间很宝贵,应该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科学研究。但我觉得,科普和科研是同等重要的。”徐星说。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