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开云网页版页面>

从跟跑到领跑 人工智能的“中国速度”如何炼成?

2025-10-03 10:24

来源:央视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融入我们的生活——周末不知道带家人吃什么,它帮你挑个餐厅;旅行安排行程无从下手,它一键帮你规划;家里电脑坏了,如果不懂技术也不用怕,跟它聊几句,就能帮你找到原因,还能告诉你接下来该怎么办。2025年的“人工智能+”,正在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看得见的智能帮手,背后其实是新质生产力在默默推动——更智能的技术、更高效的创新,正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智能时代的受益者。

提到人工智能,你最先想到啥?能跳舞的机器人?会飞的汽车?你人还没到家就在帮你全屋打扫的智能家电王国?

以前这些只能在电影里见到的场景,现在变成了现实。

“科技改变生活”可不是一句空谈,尤其这几年,身边的世界仿佛不断在更新,一不留神就跟不上了!

常有人问,中国的人工智能为啥发展这么猛?记者问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它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咱们国家AI的发展速度,那真像是坐上了火箭,‘嗖’地一下就窜到了世界前排。这可不是靠魔法,而是有一整套强大的‘组合拳’在加持。”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鼎力支持+巨大市场“练手”+海量数据“喂饭”+猛人辈出+应用场景“卷”出天际。

这听着有点复杂,不过说穿了也简单,核心就是:咱国家早就把人工智能定位成国家战略,顶层设计推着整个行业往前跑,从跟着别人跑到并肩跑,现在有的领域已经实现了领跑!

人工智能的“中国速度”有多惊人?记者查到了一组数据: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5年前是1400多家,而现在已经超过了5000家,平均每11小时就冒出来一家。这可不是雨后冒出一撮蘑菇来那么简单,而是实打实能创新、有技术、实力硬核的人工智能企业。

另外,我们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利数已经占全球60%,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而创新指数更是稳居世界第一梯队!

亮眼的成绩背后,当然是国家在发力,政策在托底。这几年,大家肯定没少听到“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它究竟有多重要?可以说,它就是我们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通行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就专门说到要从顶层设计上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说起新质生产力,它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把这三点往人工智能身上一套,是不是完美契合?因为人工智能就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翻一翻这几年的国家政策日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特清晰:2016年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2017年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定了“三步走”的目标;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壮大人工智能产业;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升级;2025年8月又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点面结合,给予行业指导。

这一步步,走得踏踏实实,把人工智能发展的路铺得明明白白。

发展人工智能,不光有政策支持,还得实打实地把地基打好,把高楼大厦的框架建起来。

于是国家出手,在算力、数据这些关键领域布局,把堵点卡点全部打通。丰富的数据、完备的产业链、超大规模的市场,这可都是我们人工智能发展的“硬家底”。

就在今年8月,国家刚刚发布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人工智能我们知道,那“人工智能+”又是啥,它是怎么个加法?

通俗来说,就是让人工智能和各行各业都深度绑定,而且是接地气的绑定,让各行业都能翻着番的提质增效。

打开这份《意见》制定的“人工智能+”行动路线图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全安排上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以人民为中心!

我们总说要消费提质,就是要提高消费质量,让大家的消费体验飞起。人工智能最擅长提速、飞起了。它能让商品更好、购物更爽、消费更有趣,刚好能满足人们越来越挑剔的小心思。

现在又到“十一”黄金周,三山五岳到处是游客。就拿登山为例,以往靠一根拐棍儿来帮忙,一路气喘吁吁,累得没了看景的兴致。现在有了一款人工智能产品,叫“外骨骼机器人”,可真是登山神器!

这款神器才1.2公斤,很是轻巧,可是你敢信吗?它能扛200公斤瞬时拉力,还能按实地情况自动调节助力,让你以最舒服的方式节省体力!它还能实时监测身体状况、启动紧急呼救,还能做导游为你讲解,堪称“登山好搭子”。

其实人工智能早就融入我们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了: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手机、可穿戴设备、影视制作,哪哪都有它的影子。

那未来还会怎样发展呢?国家政策说了,“人工智能+”行动将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服务消费领域,解锁一批智慧新场景,培育一批消费新业态。

“人工智能+”不仅加上了消费,在民生领域更是“大显神通”,硬科技也能变得有温度。

红灯停,绿灯行。以前的红绿灯是提前测算一个阶段的车流量,以此来确定不同方向的红绿灯时间。

现在,人工智能红绿灯已经上岗了。成都剑南大道这个路口,以前是“车看灯”,现在变成“灯看车”——人工智能眯着“电子眼”,盯着车流,实时调整放行时间,每小时通车量直接涨了16%!路边的灯杆也藏着黑科技,能实现“车知路况、路懂车辆”,什么意思呢?比如,如果前方几公里出现特殊情况,路灯就会捕捉到,它的云端大脑及时响应,第一时间把信息推送给驾驶员。

说到民生,那得说说养老。现在“银发潮”来了,养老这事儿每个人都关心。其实人工智能早就低调地进场帮忙了——在一些养老院里,养老机器人已经正式“上岗”了,测健康、做护理、陪聊天,啥活儿都能干!

在深圳一家养老院,健康检测机器人接到指令,就自己导航到老人身边,提醒她测血压。

另一家养老院更贴心:洗发机器人帮老人洗头,理疗机器人负责做艾灸,全程不用人操心。

现在智能家居市场火得很,预计2025年规模能到500亿元。好多人都问:啥时候能买一个放家里?让它干啥就干啥,想想这日子多惬意!

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张伟民:“安全的问题、电池的问题,首先把这一系列的关键技术突破了,再加上产业化,做可靠性、稳定性,把成本降下来,才能真正进入家庭。”

看咱们国家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这一天可能不远了。这不,已经有专家对养老机器人走进家庭的时间进行了大胆预测。

广东深圳机器人协会专职秘书长谭维佳:“预计3到5年之内,养老机器人就会从养老机构走向养老社区,甚至走向千家万户。”

在国家政策里,“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是重点,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养老托育,我们普通人最需要的全包含。技术有了温度,服务有了智慧,生活就会更幸福,社会就会更和谐。

虽然听你使唤的机器人暂时还没进到你家里,但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早就是一把好手了,甚至可以说是“变革引擎”,催生出大量新质生产力。

这几年我国产业人工智能发展得有多猛?数据说话: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值;国家级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还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级、6300多家先进级、3.5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

说数字有点抽象,举个例子。河南睢县有家制鞋工厂,就是刚刚说的3.5万余家基础智能工厂里的一个。以前人工裁剪鞋子,误差大、毛边多;现在用智能设备,误差小于0.5毫米,面料纹路对齐得特完美。

不管是服装鞋帽这种不起眼的小东西,还是挖掘机这种彪悍大家伙,智能化的产品都能让咱受益——因为效率高了,品质好了,选择也更多了。

不过有人要问了,人工智能干了这么多活,那工人的饭碗还稳吗?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蕴韬:“对于那种低效重复性的工作,我们看到了一些替代的趋势,但是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过程当中,确实新技术也带来了大量新的岗位。原来高危巡检的巡检员,可能会转身一变,成了面向高危巡检的智能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师,比如工业流程的巡检员,可能后续会变成巡检系统的架构师等等。”

至于人工智能接下来怎么发展,国家也画好了“路线图”:2027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2035年全面进入智能社会。跟着“人工智能+”的步子走,以后的日子肯定更舒心、更方便。

一路走一路学,有很多感慨。

以前觉得高不可攀的黑科技,忽然发现它已经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了。我们要明白,人工智能虽然日新月异,它也不是一夜之间长大的,这是国家政策逢山开路闯出来的,是企业闷头创新干出来的,也是咱们国家的超大规模市场历练出来的。

人工智能不是来抢人类饭碗的,它淘汰了旧岗位,也给咱创造了新机会。毕竟我们是主人,不应该去和人工智能比能干吗,而是要有能力让人工智能帮我们干。


【责任编辑:焦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