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凝聚众智,共谋新篇——前海智库院长对话论坛在深圳举行

2025-09-30 11:32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9月27日,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在深圳前海自贸区举办“前海智库院长对话论坛”,围绕智库如何回应时代命题,如何建设、运营、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题展开深度对话。

图为论坛现场。

图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致开幕辞。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致开幕辞,他表示,一个国家智库的成功取决于三大因素:是否符合本国文明与传统、是否能直面国家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能应对时代变化带来的挑战。“与西方不同,当代中国智库还承担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责任。”郑永年指出,当前中国大学的主要功能侧重于“知识传授”而非“知识创造”,因此,更能与时俱进、更贴近实践的智库,更有条件承担起构建基于中国经验之上的原创性知识体系的重任。

图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党委书记、协理副校长李学金致辞。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党委书记、协理副校长李学金代表大学致辞。“智库是链接大学、政府、社会与产业的重要桥梁媒介,也是大学践行知行合一,影响社会、服务国家的战略载体。”李学金表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来将继续全力支持研究院探索运营模式创新,走上一条“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图为议题一现场。

论坛首个议题为“智库如何基于实践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弥合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鸿沟,特别是在AI时代,如何找准自身定位”,由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助理院长包宏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冠梓表示,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应从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学的眼光和实践的眼光四个维度进行思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黄卫挺基于经济工作的思考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本质是“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的知识生产过程,并强调应发挥好“标识性概念”的引领作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院长何新红认为,为响应时代需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积极拥抱新技术、直面现实问题、推进学科“大协同”。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指出,澳门学的构建有效解决了身份认同、社会治理与价值凝聚等现实问题。浙江(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贡森强调,智库研究更需要提高学术素养,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通过对实践进行抽象化思维,看到问题的本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提出,智库的核心能力在于做好学术信息与实践信息的“翻译”工作,而智库人才必须具备判断、学习、专业和团队协作这四项关键能力。

图为议题二现场。

第二个议题为“如何实现智库人才队伍的科学评价与流动、探索中国特色国情下的‘旋转门’机制”,由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副院长袁冉东主持。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以“东升西降”的时代趋势为切入点,指出美国智库正面临政治极化等严峻挑战,这为中国智库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使命。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伟荣表示应通过“科学评价与生态协同”双轮驱动,构建包含能力、知识、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智库人才胜任力模型,并提出以创新团队PI(首席研究员)制度等方式促进内部协同与人才流动。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罗良才对如何建设“四个三”高能级科研团队支撑智库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即通过三个层次的人才队伍、三大平台支撑、三类核心成果、三项核心举措,来系统化地建设高能级科研团队。快手科技副总裁、快手研究院院长蔡雄山指出,企业智库身处实践一线,机制灵活,能够对行业前沿问题做出快速回应,并在“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推动了国际交融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互联网和新经济专委会副主任谷雨结合自身在体制内、企业和社会组织三类智库间的工作经历,分享了心得。

图为议题三现场。

论坛第三个议题聚焦“智库如何开展高效科学的有组织科研、建立贴合实践需要‘治理机制’”这一主题,由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副院长黄平主持。中国移动研究院(中移智库)党委委员、副院长魏晨光指出,“有组织”是央企智库的天然基因,并通过设立智库管理运营中心作为中枢,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统筹跨学科、跨专业课题,助力国家与行业高质量发展。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李刚指出,有组织科研是提升智库效能的关键,需三大支柱支撑——资源保障、合理团队结构及协同机制。同时,当前中国智库需通过体系化建设避免“有库无智”或“有智无库”,从而实现“智库一体”的价值发挥。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机构与智库评价研究室主任胡薇认为,智库评价与智库建设是“一体两面”,旨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同时,应加强组织稳定性与制度建设,推动实体化转型,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并培育更多的领军人物以实现智库的可持续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吴文锋分享了高校智库的实践经验,他认为高校智库不仅要服务决策,更要“反哺学科建设”,他特别指出学校的四大转向:推动理工科优势向政策优势转化、强化成果落地应用、建立智库专项职称评审制度、拓展多元投入机制,并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实现从“技术优势”到“政策影响力”的跨越。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郭海坦言,将偏向个体化的社科学者融入有组织科研存在挑战,他认为精准定位、稳定团队及多元转化机制是智库有组织科研的关键,需通过制度保障与平台支持,助力研究者平衡学术与政策研究的“时间争夺”问题。

图为议题四现场。

论坛最后一个议题围绕“智库如何实现‘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实施品牌运营管理、社会舆论引导与二轨民间外交?”展开,由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超主持。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表示,“自我造血”能力对于一个民办智库而言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民办智库的创始人必须兼具学术领军者、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三种角色,在“轻资产”运营模式下,培养接班人对智库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汤志伟提出智库要走向市场化,必须将研究成果“产品化”,并利用垂直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工具,打造自我造血的核心竞争力。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水志伟则指出,智库要“智行合一”,不仅要研究政策,更要深度参与政策的倡导与落地,并通过打造指数类公共产品、扮演政府与商界间的沟通桥梁等方式,实现其社会价值与品牌影响力。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协会会长、福州大学未来膜技术学院执行院长、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蓝伟光指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离不开“战略牵引、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协同机制,智库在其中应扮演好整合产业与科技专家的关键角色。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李明波强调,智库的核心能力在于扮演好链接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内地与港澳的桥梁角色,并通过扎实的调研与实践,形成能够直达决策层并推动政策出台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