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义乌的“小联合国”:鸡鸣山社区用融合书写中外邻里情

图为鸡鸣山社区大楼。中国网徐林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徐林)在义乌国际会展中心西南侧不到1公里处,有一个充满“国际范儿”的社区——鸡鸣山社区。自2003年6月成立以来,这里聚集了来自29个少数民族的群众与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人员,既是浙江省首个国际性融合社区建设试点,也是全国首个设立社区境外人员服务中心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探究鸡鸣山社区的奥秘,记者走进了这个藏在城市里的“小联合国”。

图为鸡鸣山社区党委书记王校校。中国网徐林摄
“语言相通才能心灵相通。”社区党委书记王校校的这句话,道出了鸡鸣山社区治理的核心逻辑。早在2014年,社区就同步建立境外人员服务中心、开办“家门口的孔子学院”,免费为外籍居民打通“语言关”。截至2024年,汉语培训班已连续开展10年共20期,覆盖34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余人次;搭配多语言学习角、国际创客沙龙等服务,再邀请检察院、外事办等部门开展商贸知识讲座,让外商从“落地”到“融入”无缝衔接。

图为鸡鸣山社区培训教室。中国网徐林摄

图为鸡鸣山社区文创产品展示。中国网徐林摄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为破解多元文化治理难题,社区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外调外”的路子。全国首个社区中外居民之家自治委员会、“国际老娘舅”工作室相继落地,累计调解经济纠纷330余起;“洋打更”“洋教师”“洋娘舅”等多支国际支援服务队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让外籍居民从“被服务者”变身“治理参与者”。与此同时,国学文化沙龙、中外邻里市集、非遗体验、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轮番上演,在文化互动中拉近中外居民距离,践行着“用国际化的语言让义乌和世界沟通”的社区标语。

图为鸡鸣山社区投票墙。中国网徐林摄

图为记者体验AI家主机智慧康养系统。中国网徐林摄
如今,借助“未来社区”手机端便民智慧平台,鸡鸣山社区的融合服务更添“智慧温度”。从语言帮扶到创业支持,从纠纷调解到文化交融,这个充满活力的“小联合国”,正以“适应、融入、参与”三维服务体系,持续书写着中外居民和谐共生的幸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