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共筑“通道”守护候鸟高飞

2025-09-28 09:16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开云网页版页面-开云online(中国)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虔)候鸟迁徙是一个优美浪漫的意象,更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种群活动。作为世界上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对保护候鸟迁飞通道作出积极努力,推动实现人鸟和谐共处。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召开期间,来自各界的代表共同分享和探讨了候鸟迁飞通道保护的实践经验。

守护候鸟迁飞通道的“乐”与“愁”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秀波介绍,全球9条候鸟迁飞通道中,途经中国的有4条: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中亚迁飞通道、西亚—东非迁飞通道以及西太平洋迁飞通道。其中,东亚—澳大利西亚通道上,有白鹤、东方白鹳、鸿雁、小天鹅、大天鹅等鸟类迁飞,是途经中国的4条迁飞通道中最为“热闹”的一条。

据了解,近年来得益于我国候鸟迁飞通道保护力度的增强,通道沿途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鸟类数量显著增加。黄河三角洲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是白鹤等候鸟的迁飞停歇地,黑嘴鸥、东方白鹳的重要繁殖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高工王安东介绍,保护区近年来开展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水、互花米草治理和盐地碱蓬恢复等工作,为黑嘴鸥的繁殖、东方白鹳的筑巢提供了良好环境,今年有9800只黑嘴鸥在此繁殖。处于同一条迁飞通道的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有可喜发现:“白鹤是我们保护区的明星物种,最初发现只有91只,去年已经监测到超过6000只。”保护区管理局科长余定坤分享道。

候鸟的增加在带来生态喜讯的同时,也引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人鸟矛盾”——鸟类取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大雁一群可能就有十几万只,飞起来铺天盖地,几亩地的藕塘一晚上就可以吃完。”王安东这样描述鸟群觅食的情景。除了陆地作物外,渔民们的渔获也会成为东方白鹳等水鸟的美餐。这样的“争食”不仅影响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甚至会对地区的粮食安全造成挑战。“崇明东滩每年11-12月会有很多候鸟到周边农田里吃农民还没来得及收割的稻谷,造成了较大的粮食损失。农民们因此使用防鸟网保护农田,但这样的办法很可能会对珍稀鸟类造成伤害。如何让自然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粮食生产有更好的协调,我们也在期待好的实践案例出现。” 上海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长冯雪松坦言自己的疑问。

缓解冲突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观鸟热潮兴起。在候鸟迁飞通道上,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也在探索利用由观鸟活动衍生的特色经济缓解人鸟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于秀波认为,观鸟旅游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路径。只要对游客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观鸟活动对湿地生境和栖息候鸟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小。但是,观鸟作为旅游业态目前较为稀缺,因为其存在较高的“门槛”,比如鸟类知识、观鸟设备等。“要克服这些门槛,还是要做很多事情。” 于秀波认为,要增加观鸟知识的自然教育,培养能够带领游客观鸟的“鸟导”。“观鸟更多是基于保护区周边社区的活动,社区居民如果能成为‘鸟导’,就可以从旅游业中获得一部分收入。同时观鸟旅游也可以带动社区的民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每年11月到1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能看到“鸟浪”的奇观。保护区近年来持续举办国际观鸟季,观鸟爱好者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从全国各地赶到划定的观鸟区,在不影响鸟类栖息的情况下进行观鸟、拍鸟。王安东介绍,当地目前已储备了40多位专业的“鸟导”,并进一步开展人员培训;同时保护区通过在学校布展鸟类知识、鸟类博物馆对游客免费参观,增强当地群众和旅游人群的野外观鸟知识储备。“过去这里也是人鸟冲突比较严重的区域,随着观鸟的游客越来越多,带动旅游服务收入增加,矛盾有所缓和。由于候鸟迁飞通道区域严格控制农药施用,本地大米品质有所提高,以鸟类命名的大米品牌也随之增值。”

云南大山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黑颈鹤及其生境。保护区有5000多名原住民,在保护开发过程中,保障提升原住民的利益是保护区工作的重要方面。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撒兰忠介绍,为解决黑颈鹤觅食矛盾问题,保护区在三方面进行探索:首先实行直接的生态补偿;其次建立黑颈鹤食物源基地,确定黑颈鹤经常觅食区域,与当地群众协商并给予补偿,群众在收获庄稼时,留下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在地里供黑颈鹤来觅食;同时开设野生动物肇事保险,对候鸟造成的损失进行定级补偿。“现在保护区经常会出现的画面是:群众在前面耕种,后边就跟着黑颈鹤在觅食。” 撒兰忠说,有了以上措施,保护区原住民对鸟类的态度日渐缓和,对候鸟的保护意识也在提高,实现了“人鹤和谐”。

在发展观鸟经济、对农户进行补偿之外,开展自然教育也成为了缓解“人鸟矛盾”的一项重要尝试。“这几年我们在自然教育与社区工作两方面持续发力,编制了保护区的自然教育10年规划,开发了鄱阳湖的第一本自然教育读物《鄱阳湖的奇趣生活》,组建培养自然教育讲师团队,开展自然教育课程;依托鄱阳湖建设的11个站点,打造8个不同主题的自然教育教室,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个站点辐射一个县。”余定坤表示。

在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因地制宜发展出特色。“我们在保护区旁边的村子里建立了社区自然教育中心,开展一些自然保护主题的展览活动,同时结合当地的民俗,开发本地特色的产品,比如芦苇工艺品等,希望从这些活动中找到保护地与周边社区共同发展的路径。” 冯雪松介绍,东滩保护区滨海,长江流域包括海上的一些固体垃圾会在保护区里堆积。针对这些垃圾问题,保护区每年策划几十批次净滩清理活动,对参与者进行减碳减废科普。“我们还尝试利用部分固体垃圾拼成漂浮的平台,打造人工的鸟类栖息地,鸟类会在平台上筑巢、下蛋、孵蛋,因为平台漂在水中间,所以可以很好地防范外界对繁殖行为的干扰。”

多方协作 科技赋能 共护迁飞通道

保护候鸟迁飞通道,需要积极开展协作。“全球环境基金(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就是一项重要的实践。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经理郝志明介绍,GEF成立于1990年11月,其宗旨是通过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全球有益的环境保护活动。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中国的候鸟迁徙通道,聚焦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他表示,项目设立之初,国内在鸟类和栖息地保护方面缺少“整体”的概念,设立该项目,是想把候鸟迁飞通道整体连接,贯穿候鸟繁殖、停歇、越冬等节点。该项目从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进行人员培训、示范项目推广,并协助推动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制定。“2024年特别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就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这是我国针对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候鸟迁飞通道能做这么大的全国尺度的规划,全世界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郝志明表示,当前该项目还有一年半的执行时间,希望能在人鸟和谐社区建设、优秀案例的国际交流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湖北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利民分享了社会组织开展候鸟保护工作的经验。他介绍,基金会在武汉沉湖选择青头潜鸭作为旗舰物种,吸引公众参与保护,在动员沉湖周边社区的群众进行巡护的同时,对他们开展自然科普教育。“没有公众参与的保护都是不可持续的。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以旗舰物种为代表,动员公众参与生态系统的保护。我们希望能够集合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保护鸟类。”

在迁飞通道上的各个保护区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白鹤的停歇地和越冬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与俄罗斯的白鹤繁殖区共享白鹤监测数据,从繁殖地到迁徙地、越冬地的数据共享让各国在同一条迁飞通道下各司其职、共同保护。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还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东南亚的一些候鸟栖息地建立联袂保护区,共同保护迁飞通道。鄱阳湖保护区邀请俄罗斯老师到江西进行自然教育,“俄罗斯是白鹤的繁殖地,白鹤如何从一个蛋成为一个幼鹤,繁殖的时候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这些我们是不知道的,通过这样的国际合作,我们才了解到这个过程。” 余定坤说。

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也在为迁飞通道的保护赋能。于秀波指出,技术的进步对候鸟迁飞通道的研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譬如卫星跟踪器就有效助力了候鸟迁徙路线的监测。“以前没有卫星跟踪器的时候采用环制的办法,在鸟的腿上绑一个环,环上是编号和代表不同地区的颜色,但是能重新观测到它的几率是很低的,多数情况下不足百分之一。现在卫星跟踪器是芯片加太阳能电池,绑在鸟的脖子或后背上,每个小时都能定位鸟的行迹。”他介绍,除此之外,高清的视频监控和红外相机能够帮助识别保护区内鸟类的种群、数量、行为等;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大数据技术和AI识别技术,更是成为候鸟数据库建设和鸟类甄别的有力帮手。

“我们希望大家一起来把候鸟保护好。目前关于水鸟栖息地监测等技术,国内已经领先了,我们可以在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中,输出这些技术方法,和其他国家合作。” 于秀波说。


【责任编辑:马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