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识鲸护鲸 尚有前路待探索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王虔)鲸类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动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极高。我国目前的鲸类保护研究开展情况如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召开期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海对此进行了解答。
识鲸——大片空白亟待填补
“鲸类动物保护在全世界都面临一些相似的问题,比如渔业的过度捕捞、污染、气候变化等。南海和印度洋区域鲸类保护面临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对这些动物的了解还非常缺乏。”李松海表示,目前我国对鲸类动物的种群了解很少,一些近岸的物种,包括长江江豚种群,在近一二十年才了解得比较清楚。究其原因,是我国开展鲸类研究时间晚、数量少。“做鲸类动物的研究,需要很多的相关资源,包括经费、科研人员储备。南海、印度洋区域周边普遍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有较为贫穷的国家和地区,大多数老百姓还面临温饱问题,研究的‘本钱’少。”他指出,现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区域的鲸类保护普遍面临着此问题。
李松海举例,印太驼海豚即中华白海豚,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不只生活在我国海域,也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其它近岸海域。目前全世界关于印太驼海豚的了解和认识,主要来源于我国的中华白海豚研究。然而,我国对中华白海豚的认识也还是比较缺乏的。“这几年我们团队才研究清楚中华白海豚种群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种群之间已经有分化,就表明每个种群应该作为独立的保护单元来管理。现在的保护评估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数量加起来可能比较多,但区分种群后,有些种群只有一二十头了,如果它们消失,就代表一个独一无二的群体消失。” 李松海表示,像这样的研究工作,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的人手去进行。但“我国专门从事鲸豚研究的团队,全部加起来也不超过10个”。
他指出,全世界海洋中很多区域都被认定为重要的海洋哺乳动物区域,但是在我国海域及周边发展中国家海域尚属空白。“在我们团队去南海开展工作之前,甚至都不知道这里有鲸类动物。”李松海介绍,他和团队至今在南海发现了20多种鲸类,证明了南海是鲸类重要的栖息地,符合“重要的海洋哺乳动物区域”标准。“下一步我们呼吁要采取保护措施,包括划定保护区或者建海洋国家公园。黄岩岛现在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保护区的面积非常小。真正保护好鲸类动物,要大范围的海域保护。”
“海洋是非常重要的,地球一半以上的氧气来源于海洋的浮游藻类,人类所需的蛋白质、水资源都与海洋关系密切。” 李松海表示,对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有重要作用的鲸豚类动物进行研究也是极为重要的。鲸类保护需要有科学依据、科学基础、科学认识,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科研工作来完善相关认知。“最基础要知道种群数量有多少、是怎么变化的,这一点就要几十年的积累。”他表示,这些基本信息研究清楚后,再研究鲸类动物的活动规律,包括它们复杂的社群结构、社群内个体之间的关系,这需要几代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研究继续深入下去,就是要厘清鲸类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如何发挥功能、如何影响生态系统。“未来南海寻鲸之旅还在继续,也需要继续!”他说。
护鲸——全人类的义务
“保护动物不仅仅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事情,全人类、全世界都有义务来开展。鲸类动物的活动区域不会限于哪个国家,研究需要国际合作。”李松海介绍,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支持下,他的团队在斯里兰卡正在开展研究侏儒蓝鲸的国际合作项目。他表示,斯里兰卡南部是热门的观鲸点,但对于那里的蓝鲸的一些基本生态学问题,仍然没有很好的认知。“蓝鲸跟其它须鲸一样有典型的季节性迁徙行为,迁徙的距离和范围有时还很大。斯里兰卡的蓝鲸是从哪里来的?有什么样的迁徙规律?观鲸的活动对蓝鲸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对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他解释,斯里兰卡近年来就面临着“观鲸季鲸不来”的问题,如果不能研究清楚相关问题、保护好这些蓝鲸,观鲸活动有可能无法持续,对当地的旅游业会产生巨大冲击。这就需要科研人员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蓝鲸种群进行研究、“对症下药”,更好地保护鲸类,也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保护鲸类也不是和普通人毫无关系。李松海介绍,自己在深海寻鲸经历中发现,“整个海洋中,人类的痕迹无处不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都可以看到塑料垃圾。”在鲸类活动的区域,他看到了很多的漂浮垃圾,和油气开采或商船泄漏的油渍、污染物。因此,他也向公众呼吁,鲸类等海洋生物的保护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希望大家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垃圾的使用,在食用水产品时,要拒绝野生水生动物。”
目前,新技术也在助力李松海的鲸类研究工作。“动物的声学数据是非常庞大的。以往我们靠人工来分析,要消耗很多时间和精力,以后通过大数据模型,就可以比较快速地处理这些数据。”他介绍了自己的新想法:传统算法还不能“听声辨鲸”,但也许以后通过大数据模型就可以做得到,甚至破译鲸类的语言。“4月我看到一个消息,美国研究显示,破译鲸类的语言以后可以实现跨物种的交流,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很多鲸类动物有非常复杂的语言系统,通过我们的科学研究,现在已经发现了这些现象,但是每个声音具体代表什么意思,我们还没有办法去解释。以后可能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去破译鲸类声音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