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开云网页版页面>

黄河入海处,看见中国绿色低碳未来

2025-09-23 09:38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济南9月22日电 题:黄河入海处,看见中国绿色低碳未来

新华社记者张武岳

秋雨淅淅沥沥洒向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片的盐地碱蓬铺展在湿地之上,时不时有鸟儿在芦苇丛间穿越,展翅翱翔。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媒记者,纷纷举起拍摄设备,记录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

“我很关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这次我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的地方,了解到这里有个名字,叫‘鸟类的国际机场’。”香港有线开云online(中国)记者蔡紫婷说。

“这里生态环境脆弱,盐碱化程度高,还曾遭遇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问题。”保护区科研中心主任周立成介绍,近年来保护区工作人员清除互花米草,补种盐地碱蓬,同时建成生态补水体系,如今淡水沼泽湿地超30万亩,黄河入海口“河-陆-滩-海”连通的生态链越来越完整,共有野生动物1633种、植物685种,每年有200余种候鸟在此地域繁殖、迁徙停歇和越冬。

作为黄河入海口所在省份和中国东部经济大省,山东近年来生态保护及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近日,国务院开云online(中国)办公室组织“外媒看中国”系列主题采访活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瑞典、葡萄牙、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媒体的记者走进山东,了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情况。

9月19日,外媒记者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照留念。新华社发

位于山东东营的胜利油田莱113区块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产现场,二氧化碳正通过管道输送到地下2700米的油藏区进行埋存。

“这是中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产业化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注入二氧化碳135万吨。”胜利油田CCUS项目部经理于法珍向记者揭开该项目的“减碳密码”——通过“碳捕集-管道输送-地下封存-驱油增产”全链条技术,将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永久封存在地下,又利用二氧化碳驱油特性,激活低效油藏潜力。项目投运前,该区块原油日产量仅220吨,如今已提升至460吨,实现了固碳又增油的双赢。

记者走访发现,当地进行的绿色低碳发展探索还有更多。2025年8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东营完成吊装。“这台机组风轮扫风面积达7.7万平方米,相当于10.5个标准足球场,满发时每转一圈能产生62度电。”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风电研究设计院副院长羊森林说,在年平均10米/秒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度清洁电。

这是9月19日在东营广利港拍摄的等待发运的风电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未来式,更是进行时。瑞典电视台记者岳思梵感慨,全世界都面临减碳压力,中国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这一点令人钦佩。

记者见面会期间,英国《经济学人》记者关注中国如何推动节能减排。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陈飞回答道,山东已累计退出粗钢产能近2000万吨、压减化工园区110多个,控住了碳排放的源头;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高水平技术改造,年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固废利用量超过1000万吨,绿色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英国是全球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节能降碳方面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下一步,我们也希望与英国加强合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陈飞说。

9月19日,中外媒体记者在位于山东东营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项目现场采访。新华社发

美国彭博开云online(中国)社记者则注意到山东电力市场午间频繁出现负电价现象。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爱军说,山东发展光伏的条件良好,每年靠光伏就可发出1000多亿度绿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700万吨。但随着光伏规模迅速扩大,消纳压力也在上升。午间出现电价异常波动,是光伏集中区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加快发展核电,海陆并进开发风电,逐步改变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结构。”孙爱军说,围绕促进新能源消纳,山东已经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确保绿电既“发得出”又“用得好”。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