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闳议】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浙江清凉峰 科学保护濒危物种

2025-09-15 09:21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开云网页版页面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力量。崇论闳议,寻策问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清凉峰保护区”)1999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24年,浙江省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是我国首次以生物圈保护区扩区的方式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在杭州召开之际,《闳议》节目组专访了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书记、常务副局长胡保男,请他介绍保护区建设濒危物种综合保护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

“浙西屋脊”的三大特殊性

中国网:清凉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在整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哪些特殊性?

胡保男: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天目山脉也是长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山脉,而清凉峰作为天目山脉的主峰,海拔1787.4米,是浙江西北部的第一高峰,号称“浙西屋脊”。清凉峰地处神秘的北纬30°中亚热带北缘,生物多样性丰富,海拔落差悬殊、垂直带谱完整,并保存了大量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并且清凉峰处于中山地带,作为浙西的生态屏障,是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直发挥着杭嘉湖平原的生态保护作用。

第二个方面是资源的特殊性。清凉峰处于钱塘江流域的上游,是钱塘江水系的重要源头,孕育了众多的生物资源。从全国来看,不仅保留了仅存的野生梅花鹿华南亚种群,还是该种群的核心分布区;同时,清凉峰龙池的高山草甸不仅是浙江省海拔最高的沼泽草甸,而且还保存着世界极危物种安吉小鲵,这对于我们了解这一古老物种的保护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清凉峰分布的火山崖嶂也是进行火山岩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第三个方面是文化的特殊性。清凉峰处于钱塘江流域文明的北部,联系了上古的良渚文化和南宋文明,是文化多样性的聚集区。最为突出的就是昌化鸡血石的国石文化。

“呦呦鹿鸣”背后的体系建设

中国网:清凉峰保护区如何建设成集保护、繁育、野外回归、监测于一体的濒危物种科学保护体系?

胡保男:保护区建立之初,就将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列为重点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做好了华南梅花鹿、夏蜡梅等种群的保护工作,随之就涉及到了兽类、两栖类、附生生物等多个类群。随着浙江省林业局开展珍稀濒危物种保护项目实施以来,我们联合多所科研院所开展解决珍稀濒危物种的“卡脖子”问题,也就是物种濒危机理性问题,形成了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科学体系。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们主要的保护对象华南梅花鹿。2002年,我们陆续开展了华南梅花鹿救护工作,特别是在2009年,我们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蒋志刚研究员来我们保护区实地指导,为我们梅花鹿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指导方向。2016年,我们又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同编制了华南梅花鹿种群保护与发展规划,为华南梅花鹿今后的保护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先后与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针对濒危物种实施原生境的保护、繁育、野外回归及监测等工作,保护成效显著,因此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体系,进一步复壮了珍稀濒危物种的野生种群。

中国网:在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保护工作中,清凉峰保护区取得了哪些成效,总结出什么经验?

胡保男:在这么多年的珍稀濒危物种和明星物种的保护中,最显著的成效就是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加,生境状态不断改善。例如浙江省的旗舰保护物种华南梅花鹿。我们是第一个以华南梅花鹿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华南梅花鹿的种群数量从建区时上世纪90年代的80余头增至现在的近400头。保护区外围的安徽清凉峰、安吉小鲵保护区以及天目山脉保护区都发现了梅花鹿的活动,种群分布的范围不断扩大。

近些年,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全国唯一的近自然繁育试验场,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近自然繁育技术体系,成功繁育华南梅花鹿140余头,先后开展了6次共81头的华南梅花鹿种群放归工作,成为全国首次成功开展华南梅花鹿野外回归的保护区。

从华南梅花鹿的保护来看,保护区自身的努力与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密不可分。保护区拥有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理论和技术上相对欠缺。科研院所能够从理论结合实际,进一步解决我们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上的难题,为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此外,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来看,除了保护区的保护以外,科研院所和当地社区的支持密不可分。科研院所为能够为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当地社区除了提供实际数据之外,对于珍稀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

两省三地扩区保护 1+1>2

中国网:你们去年通过扩区方式,与天目山共同组成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请问,这对你们开展濒危物种保护有哪些帮助?

胡保男:2024年,在天目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原有的基础上,首次通过扩区的方式,将清凉峰纳入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面积从原有的43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540平方公里,是原来的12倍。更重要的是通过扩区,我们联通了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说天目山保护区也发现了华南梅花鹿,那么这两个种群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交流?同时两个保护区之间是否存在着动物迁移的通道?扩区之后,我们生物圈保护区就能够从共性和个性方面开展研究,为华南梅花鹿保护研究提供新的支撑点。同时,保护区面积的扩大,更有利于我们从更大尺度上开展分布格局和致危机理的研究。

此外,扩区后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更能够发挥浙西生态屏障的保护效应和发展效应。比如说两个保护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区(过渡区)的保护,进一步夯实了浙西生态屏障的功能。同时可持续发展区也将依靠生物圈保护区的保护融合式发展,增加当地林农的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网:我们了解到,在你们附近的安徽也有一个清凉峰保护区,你们如何加强跨界协同保护?

胡保男:我们保护区比较特殊,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块所组成,相互之间的车距近1个小时。最为特殊的,我们保护区的外围与安徽省黄山市的歙县,宣城市的绩溪、宁国,杭州市的淳安县相毗邻。这么长的边界线,并且坐落于“两省三地”之间,给我们的保护与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我们在建区之初就按照科学保护、联合保护的理念,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格局。

比如,主动与安徽建立联防联控机制。面对跨省越界管理的特殊性,浙皖两大保护区主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从1988年召开第一次护林联防会议通过联合保护公约,目前这个会议已经召开了17次。2023年我们签订了《两省三地联防共护协议》,此后每季度要开展一次联合巡护,主题涵盖巡护巡防、社区共建、物种保护、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同年我们又与保护区核心区毗邻的两省五乡签订了《护林联防协议》,合作持续深化,垂落到乡镇一级。不仅如此,保护区在2018年联合生态环境、公安、公益救援等六支队伍,联合建立了全省首个生态警务室,加强了与安徽清凉峰保护区的交流和协助。

安徽清凉峰保护区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因为它不仅强化了安徽清凉峰保护区在国内保护体系中的地位,还为天目山脉、黄山山脉系统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更大的科学协作、经验共享与国际合作的平台。今后,我们可以尝试协作,协同规划生态廊道,从生物圈整体的角度为子孙后代做一些突破,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协同

中国网:在濒危物种保护工作中,除了依靠科技发挥支撑作用,社区发展为什么也很重要?你们采取了哪些扶助措施?

胡保男:村民是保护区生态保护系统的最小单元,保护工作不是要把村民排除在外,而是让村社成为保护工作的“最优解”。村社的发展直接影响保护成效,而且平衡生态保护与村社可持续发展本就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核心目标之一。

保护区社区管理模式始于2013年,让村里老百姓主动参与到保护区的管理中来,打破了保护区过去“单打独斗”局面。当时周边村社的传统生产活动,比如说采茶叶、采蜂蜜、打山核桃、采药挖笋,都非常依赖于保护区建立的良好生态环境。我们首先通过集体林的租赁、人工林的赎买和公益林分类补偿等举措,把“生态能够致富”的理念牢牢刻印在村社老百姓心中。集体林租赁始于2011年,截止2024年,共计向村社发放了5780余万元;以人工林赎买的形式,拨付赎买资金500余万元;以护林联防补助的形式,发放资金和奖励300余万元。这些资金的发放,增加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我们又以项目为基础,以工代补促进就业。同时,我们还积极推动“临安区野生动物致害政府救助责任险”险种的落地,增加了林农承担野生动物肇事的抗风险能力。这些举措得到了村社和村民的积极响应,他们也用实际行动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反哺了保护事业。

有了“生态能够致富”的基础,保护区逐步推进“生态能够共富”的理念。协助企业在鸠甫村租赁集体公房,建成了制茶工厂,带动鸠甫村两千余亩茶园的生产,同时与中国茶叶博物馆联名推出“共富茶”;协助昌化镇孙家村、联盟村大源塘金鹿源中药材的种植合作社,林下种植中药材3000余亩;在毛山林区培育高山杜鹃10万余株;为20余家农家乐、民宿提供研学服务,促进旅客驻足长留、教旅融合;还对结对帮扶村的低收入农户实施精准帮扶,发放共富鸡苗500余只。这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了化被动保护为主动共赢,也印证了“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的协同。

中国网:今年九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召开。清凉峰保护区位于大会召开地杭州,将如何参与其中,开展国际交流? 

胡保男:作为杭州地区唯一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积极筹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我们清凉峰保护区,还承接了大会的一个平行会议,就是第26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会议,并且邀请全体参会人员到我们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这个会议,对我们整个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在今后到2035年,进一步践行世界生物圈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张勇。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开云网页版页面)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