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砍树人”到“育林人”:阿尔山的绿色接力

2025-08-26 08:39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殷晓霞)8月初,大兴安岭腹地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云雾缭绕,22℃的松风裹挟树脂清香扑面而来。落叶松遮天蔽日。如今,随着“天然氧吧”迭代升级,阿尔山正以一场跨越几代人的绿色接力,写下由“砍树人”到“育林人”的传奇。

图为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中国网 殷晓霞摄

阿尔山护林人:三代接力铸就北疆“绿色长城”

站在镌刻着“百万亩人工林”的纪念碑前极目远眺,一幅绿色画卷在眼前展开——阳光穿透云层,为连绵起伏的林海镀上金边,樟子松与落叶松组成的混交林层峦叠翠,犹如波涛汹涌的绿色海洋。这片横跨7408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凝结着阿尔山三代护林人七十载春秋的心血与坚守。

图为“百万亩人工林”的纪念碑。

阿尔山是林业开发比较早的地区,曾遭受到掠夺性采伐,森林资源惨遭破坏。上世纪50年代,阿尔山第一代林业工人于俊涛和同事们扛着弯把锯走进林区,开启了木材生产的历史。“那时候的任务是‘多出材、出好材’,支援国家建设。”随着生态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探索“边采边造”的新模式,在采伐迹地上栽下新苗,为后续生态修复埋下希望的种子。

到1992年,阿尔山累计完成百万亩人工林建设,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此建立纪念碑。作为林二代代表的刘英杰,自1974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造林育苗、森林抚育等工作。在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她和1.2万名林业工人将油锯锁进仓库,拿起铁锹开展补植补造,参与修建防火道358公里。经过持续努力,阿尔山森林覆盖率从建局初期的41%提升至81.2%,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24万立方米。

如今,阿尔山森工公司伊敏河经营管护中心副主任刘洋作为第三代护林人,正用科技续写绿色传奇。“智慧林火”系统、无人机巡护、北斗定位等现代技术,让48万公顷林海的管护效率大幅提升。“爷爷用脚步丈量林区,我们用数据守护绿色。”刘洋说。与此同时,科技没有完全取代传统,他们仍然坚持每月徒步巡护,用双手抚触每一棵父辈种下的树。

从木材生产到生态建设,从人工造林到智慧管护,阿尔山三代护林人的故事,正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这片年增碳汇量50余万吨的“绿色长城”,见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实践。

森林课堂里的绿色传承者:“蒙小松”自然教育

记者在氧心森林浴道见到付丽红时,她正在一棵落叶松旁,给围着的孩子们讲解落叶松果的知识。这是阿尔山绿色传承的新篇章——用艺术唤醒下一代对自然的热爱。

图为内蒙古蒙晓松森林文化艺术馆创始人、阿尔山市大自然旅行社负责人付丽红(左)正在给孩子们讲解落叶松的知识。中国网 殷晓霞摄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付丽红从事了十余年的旅游行业按下暂停键。“旅行社停摆的那段日子,我带着7岁的儿子天天往林子里跑。”她回忆道。在森林里,和孩子捡松果、辨树叶,回家再把采集的自然素材变成简单的艺术品。亲子互动催生了“蒙小松森林文化艺术课堂”。付丽红将母亲传下来的松香荷包手艺升级创新,开发出松果灯、年轮桌、松针拓印等12类文创产品,并设计出完整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

“我想把这份快乐传递给更多孩子,就像父辈把树林传给我们一样。”付丽红经常会带着研学团队走进氧心森林浴道。这里成片的兴安落叶松是绝佳的活体教材。她引导孩子们观察树木的细节,讲解不同树种在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态价值。回到艺术馆后,这些自然素材会在孩子们手中变身为艺术品——松果做成的小动物、松针拼贴的四季图、树皮拓印的森林地图。“我们不是简单做手工,而是在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结,要让林区的下一代先爱上家乡的绿。”

“知道吗?你们手里的松果,可能来自爷爷那代人种下的树。”她指着远处高耸的落叶松林说道。这一刻,一条绿色基因正通过松果画、树皮拓印等载体,悄然植入新一代的心田。

从于俊涛的育苗铲到刘英杰的防火哨,从刘洋的无人机到付丽红的松果灯,阿尔山护林人的工具在变,形式在变,但对绿色的坚守从未改变。

【责任编辑:刘梦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