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闳议】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陕西牛背梁 面向未来的自然教育

2025-08-19 14:29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开云网页版页面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力量。崇论闳议,寻策问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牛背梁保护区”)在2012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牛背梁保护区被誉为“大秦岭的名片”,距离中国西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市仅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在牛背梁保护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程中,自然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对此,《闳议》节目组专访了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科科长马宇,请他介绍了保护区在自然教育领域的实践和成就。

牛背梁的“前世今生”

中国网:请您介绍一下牛背梁保护区的名字由来,以及保护区的生态意义。

马宇:牛背梁保护区是1980年经过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后来又经过国务院的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当地人把这道山梁就叫作“牛背梁”,它的来历一方面是这里生长着珍稀物种秦岭羚牛,当地人也叫白羊;同时顶部的山脊就像是牛的脊背一样。在当地也流传着一个传说,就是当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时候,青牛看见这块区域景色非常优美,就舍不得离开,最后就留在了这个地方,化为了“牛背梁”,这个传说在本地流传很广。

牛背梁的保护价值,就是秦岭羚牛这个物种在秦岭偏东部的区域,有了一块非常适宜的栖息地。正是因为有牛背梁这个区域的存在,让羚牛的分布区域向东延伸了一大块。也让东部的整个区域,包括周边的一些乡村发展、天然林保护,得益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存在,都有了一些相互之间好的影响作用。

中国网:请您介绍一下,牛背梁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自 2012年成功申报后,利用“人与生物圈计划”相关理念,在自然教育方面部署实施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马宇:牛背梁保护区自从2011年加入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2012年经过积极申报,又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之后,牛背梁保护区根据生物圈的理念,要加强自然保护跟人类社区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保护区做了很多的工作。

首先保护区周边的社区原住民有五千多人,他们最迫切的一个愿望是要发展经济,要实现乡村的振兴。我们就对大家引导,让他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有对环境友好的行为,避免短期行为伤害到环境。让大家更关注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更多地从过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包括毁林开荒,包括对野生动物的不友好行为,驱赶甚至是狩猎,现在变为首先是发展林下种养殖,包括农家乐这样的旅游业,新兴起接待还有一些相关产业。当地的乡村发展现在也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同时,有两条国道都穿越了保护区,过往的行人和游人,他们其实也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保护区里边不一样的一些景观。我们就需要对这些行人加以引导,避免他们擅自进入一些未经允许的区域,这些行为可能就会对野生动物有一些干扰,也可能对一些珍稀植物有破坏。我们对他们的引导就是要尊重自然,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要遵守法律法规,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市民朋友、更多的公众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能够体验到自然之趣,也能够跟我们一样,走进让生态更加美好的保护的大队伍中。

与大城市近距离 保护区如何开展自然教育

中国网:与其他自然保护区不同的是,牛背梁距离城市非常近。在这样特殊位置的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工作,主要在哪些方面着力呢?

马宇:牛背梁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本身在区内的常住人口有五千多人。这些人是处于保护区的过渡区范围内,也都是在本地生活的一些乡镇乡村的人员。同时,距离西安市非常近,仅仅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西安市民就可以到达保护区。所以我们也是把西安市的市民朋友当做我们的社区共建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整个西安市都可以当做牛背梁保护区的社区重要因素来存在。

为了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我们一方面加强宣传引导,让一些过往的或者专门前来保护区游玩的游客朋友、市民朋友,能够积极了解到我们保护区的一些有趣的、美好的风景,感受到秦岭的自然之美。同时也要让大家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比如说乱扔垃圾,比如说进入未经允许的区域,也比如说一些更加严重的破坏资源、对珍稀物种动物的驱赶行为。让大家都能够在游玩的同时,也对环境没有任何的破坏或者影响行为。通过这样的一些引导,也能够带动一些市民加入我们的行列。

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的工作人员专门走进西安市很多的校园和社区。通过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这样的一些活动,我们会主动开展一些科普讲座、科普展览,或者(组织)参观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展示馆。这样的活动就能够更加广泛地传播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情况,和一些保护中的故事、动植物的科普知识,满足中小学生和市民朋友的兴趣。

我们现在也建立了一支志愿者的团队,让很多具备一技之长的,也能够有精力有时间做一些自然保护相关事情的热心市民,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参与到一些保护工作中。比如说我们有一些志愿者,录制的视频在保护区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播放。也有一些热心的公众,发挥专业所长,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咨询,比如说法律上的咨询。一些摄影爱好者,自愿地为保护区义务提供一些摄影的素材,或者帮助我们在活动中拍摄一些影像。还有一些志愿者,希望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自然科普知识,我们给这些志愿者就建立了一个生态读书会。这个读书会我们每周开展一期,已经坚持了100期。通过这样的读书会活动,带动起来了一支热爱自然,也希望能够学习自然科普知识的团队,大家平常交流关注的点都是如何去关注自然,如何去保护自然,如何去探索自然。通过这样的一个团队,也能够影响到更多的家人、朋友,大家都能够关注自然、保护自然。

尺蠖带给孩子的自信

中国网:请您分享一下,在开展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经历。

马宇:我们从2013年开展森林体验活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些活动可能无非是让孩子们在山里边能够玩好,同时学习到一些动植物知识,就感觉挺满意了。但是其实在活动中发现,这些孩子的一些前后的变化还是非常大。

比如说其中有一次,有一批孩子年龄非常小,也就是刚刚进入小学这样的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刚来的时候感觉特别新鲜,也是很少进入这样的一些原生态的森林环境。但是突然看见,在粗榧树上有粗榧尺蠖这样一种昆虫的幼虫,尺蠖刚好是正处于一个吐丝的阶段,我们民间也把它叫“吊死鬼”,一棵树上爬满了尺蠖,还有很多是垂着丝垂下来,看起来还是蛮恐怖的。老师们就告诉孩子们说,这个其实是对人是没有害处的,不会蜇人、不会咬人,也是无毒的,但是很多孩子还是吓得连连后退,连看都不敢看。为了打消大家的恐惧心理,老师们很耐心地带领大家走到跟前,让他们仔细观看。也有些老师把这个虫子抓住,让他感受一下软软的,刚开始先触摸一下,然后让他又放在手心。慢慢的胆大一点的孩子,竟然可以把这个虫子放在自己的胳膊上,甚至放在脸上,让它在自己的身上爬,由此就对这个物种打消了恐惧心。在旁边还有一些路过的体验者,就很好奇,说这些孩子胆子太大了。我们说其实刚刚10分钟20分钟以前,这些孩子跟你们一样也是特别害怕。对于一个未知的事物,从刚开始的恐惧,在有人带领的前提下,经过人为的有意识的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就可以克服恐惧心,可以对新生的事物加强了解。孩子们当天非常开心,因为他们也感受到了跟小的动物相处的这种欢快的感受,同时也学到了一些新的科普知识,他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锻炼。

第二件印象深的事情,就是我们在刚开始搞自然体验活动的时候,大家信心饱满,就觉得应该把这个事情做得非常棒,怎么样去把它做得很棒呢?那就是我要把这几万字的引导词,要全部通篇背过。孩子们来了以后,我要滔滔不绝。我们就这样去试验的时候,发现我们想错了。这些孩子们跟着我们走了几百米,我们可能讲一个植物,讲一棵树或者一棵草,滔滔不绝,只讲了五分钟可能孩子们有一些注意力就已经走散了,就不听这个老师去讲了。后来我们总结,发现什么能吸引孩子们呢?就是让他自己有感受、有体会、有亲身的体验。所以我们就改变了策略,通过在活动中的每一个点,让孩子们先自己亲手去触碰、去嗅闻、去听。通过自身的体验,然后再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感受性就更多。这个行为也是对我们很多后期活动开发的启发。

还有第三件事情,就是之前我们刚刚结束的一个科研课题。我们都想知道,我们搞自然教育活动搞了好几年了,这些活动对于孩子来说,它的长期影响是什么?我们想了一个办法,跟西安市的一个中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了一个学年两个学期有二十多次同一批孩子的不同类型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学校里聆听我们的科普讲座,把他们带到校园外面去,可以开展观鸟活动,可以在校园里做自然笔记,也可以让他自己上台去做一些科普的宣讲,再或者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自己的社区或者附近的公园里,做一些鸟类、昆虫的观察。他们的自信心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的自尊度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在应付自身对自己的评价、外界对自己的评价的时候,他们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这是因为在团队中集体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他们有很多的表现体验和交流的机会。同时因为他们对很多的自然科普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他们对大自然的友好的行为变得更加多,也会有了更广泛的兴趣。我们对这些孩子的观察,也让我们对更多的体验活动的开发有了启发,这些孩子可能对哪一类型的活动更加感兴趣,我们确定了一些新的方向。比如说我们对展馆里边的一些互动式的设施怎么样去开发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对于我们的一些自然笔记活动、观鸟活动,怎么样去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能够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我们去开发类似的一些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一些新的想法。

自然教育如何凸显特色

中国网:以您在牛背梁保护区的工作为例,您认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使之形成有别于常规的自然保护地的自然教育特色?

马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首先要对全球其他类型的一些自然保护地,都应当有在工作机制上的探索,应该达到一种创新和引领的作用。我期待在以后的自然教育的课程开发中,保护区能够结合自己的资源特点和地域特点、文化特点,更加体现凸显我们的自身特色。比如说我们的主要保护物种就是秦岭羚牛,结合秦岭羚牛,我们能够开发出更多的体验类的一些课程。

让每一个保护地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像百花齐放一样,都能有自身的特色,同时也能防止我们的自然教育的工作走入“同质化”的死胡同。大家如果到每一个地方,体验类型都大同小异的话,可能就让这个活动的自身价值有所降低了。我们可能更多地应该在各自的不同的特点的探索上,要有一些进展。同时我也希望我们保护区能够在课程的标准化上,再做出一些新的探索。比如说要体现自然教育的价值,要有理念的传导,号召大家都跟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要达到符合人类学习的体验的天性,所有的课程都应该鼓励大家亲手去尝试、去实践;所有的体验活动,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理念支持;最后,活动也要达到安全上的保障,我们可以鼓励大家有冒险精神,同时也要避免在活动中产生一些不可预料的大的一些风险。

我还希望能够走出保护区,用自然教育带动更多的人与大自然亲密互动。因为毕竟保护区来的人太多的话,就会对保护区的环境产生压力,动植物必然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所有的保护地加起来,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大家日常生活的环境,包括校园,城区的公园,包括街道,城市周边的一些郊野,这样的一些环境里面,也是有很好的自然体验的条件。通过科普引导员、科普讲师,走进学校,走进社区,给大家讲解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够有一个很好的自然体验的体验感和收获,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学会如何去跟自然接触,既保证安全,又能很有趣味性,同时也能够避免对环境的一些干扰和破坏,我觉得这种活动也是非常有意义。

虽然保护区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保护区的引导工作者,在他们有限的精力范围内,如果走进科普课堂,那么他们一次可以影响很多的公众,我觉得这样的工作也是非常值得做的。

面向未来的自然教育:科技+社区

中国网:面向未来,您认为科技在牛背梁保护区下一步的自然教育工作中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

马宇: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工作,对青少年来说,尤其是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已经有了科学探索的意识和一些兴趣动力。所以如果把科研工作跟我们的自然教育工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我们现在设想的就是,将来能够把我们很多科研课题的成果转化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内容,让这些孩子们在做体验活动的时候,就已经体验到了科学方法、科学活动的过程,既学习到如何去探索、如何去科学规划,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必要的科学理论。

我们保护站的巡护人员,现在利用红外相机来监测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我们把这项工作也是加入了自然体验活动的一个环节,让孩子们亲自来感受如何布设相机。为什么红外相机会布设在某一个高度,布设得高,是为了监测大型一点的动物,比如说羚牛和黑熊;布设比较低,是为了监测贴近地面行走的一些野鸡、雉类。告诉这些孩子们如何来判断动物经常走的一些固定的路线,分辨哪些痕迹是动物的咬痕,哪些是动物的粪便,哪些是动物的蹄印。让孩子们知道在巡护工作中,通过什么样的一些信息来掌握动物活动的规律,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动物植物监测一些科研工作中,让他们知道我们保护区在怎么样不打扰动物的前提下,还能够了解动物种群生长的数量和它们生长的习性,以及它们一年四季活动变化的一些规律。由此他们也能够有兴趣参与到更多的,比如说我们的样方设置和样方资源的调查,这样一些更加科学严谨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还有可能人为设置一些科研专项的小型课题,让他们知道完整的一个课题的研究方法。也是寄希望于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参与,让这些青少年从小在心中播下开展科研工作的种子。

中国网:您对牛背梁保护区自然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有哪些畅想和期待?

马宇:既然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它应该起到更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以及带动我们周边的社区来共同发展,让自然与人更加和谐。其实现在很多的保护地,周边的这些居民都在开展农家乐或者说生态旅游这样的一些活动。我们知道有一些保护地的观鸟活动,就是把自然教育这样的一个理念,很深入地融入旅游接待的行业中。我期待的也是,通过把自然教育活动融入农家乐的一些体验项目,一方面让更多的前来休闲度假的市民朋友,有更好的体验;另外一方面也更好地深入挖掘了当地的资源,让大家有更高的收入。同时我们自然保护的理念又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同时保护区对周边社区做的工作,也可以让周边的一些公众的科普知识素养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比如说我们的一些科普进校园的活动,让乡村小学的这些孩子们,自小能够认识到在他们的家乡生长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家乡原来是如此神奇,让他们对自然探索有更加浓厚的兴趣。让这些孩子将来有足够的勇气,让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行动的自信,能够有一个提高。对城市里的青少年来说,我们也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些兴趣小组,或者与学校的一些长期合作,让他们坐在教室里或者就在校园里,也能够感受到从秦岭山里边送来的,关于大自然的一份问候,来调动大家探索自然、保护秦岭的神圣使命感。

(本期策划:杨柳春、王振红;编审:杨柳春、王振红、王虔;编辑:王虔、武一男、岳凌生。出品:《中国科学院院刊》、开云网页版页面)


【责任编辑:王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