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我国北黄海长山群岛“两山”理念践行路径与实证研究

2025-08-15 17:13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海岛是陆海生态系统的天然纽带,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在海洋强国战略、“双碳”目标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海岛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命题。我国拥有1.1万余个海岛,作为连接陆海的独特生态系统,其承载着维护国家主权、保障生态安全、支撑经济发展的多重战略功能。北黄海作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外海通道,既是环渤海经济圈的生态屏障,也是东北亚海洋经济协作的核心纽带,而长山群岛作为北黄海最大岛群,以其225个海岛构成的独特地理单元,成为衔接国家“五大安全”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天然载体。

目前,全球海岛普遍面临生态系统退化与产业转型困境,其本质是空间开发失序与功能定位失衡的集中体现。我国海岛开发中生态系统退化、产业同质化、价值转化机制不畅等问题尤为突出。长山群岛作为我国唯一的边境海岛群,既是扼守东北亚海上通道的战略支点,又是黄渤海复合生态系统的核心节点。这种“生态屏障—经济载体”的双重属性,使其成为探索海岛“两山”转化的理想样本。

研究长山群岛“两山”转化的实践路径,具有三重核心价值: 理论层面,突破陆域“两山”转化的传统框架,构建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体系,为“蓝碳经济”“海洋生态资本”等前沿领域提供实证支撑; 实践层面,其通过海草床修复、渔业碳汇交易、生态旅游融合等举措,实现了增加旅游收入、提高渔业产值的转化成效,为全国海岛提供了可复制的“两山”转化模式; 战略层面,作为东北亚海洋经济协作带的关键节点,其经验对推动跨境生态治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示范意义。

当前,长山群岛正处于从“生态保护”向“价值转化”跨越的关键期,其面临的生态红线管控与产业升级压力、陆海统筹治理瓶颈等问题,集中反映了我国海岛发展的共性矛盾。本文基于长山群岛与近年生态修复实践,系统梳理其“两山”转化的路径创新与案例经验,旨在为全球温带海岛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既是响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与《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实施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两山”理念从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学术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突破性与实践指导性。

长山群岛的战略定位

我国有11 000多个海岛,总体呈现“近岸多、远岸少”的特点,北黄海面积约8.1万km2,是东北三省濒临的外海,有282个海岛,225个属于北黄海最大群岛——长山群岛,陆域面积170 km2,区内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2个,占全国11.6%,渔业产值超100亿元。长山群岛有6 500年人类活动历史,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我国的边境群岛,目前该群岛10个海岛有居民居住,渔业与旅游业是其主要产业。北黄海是我国东北的“蓝色粮仓”,在国家“五大安全”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而长山群岛作为北黄海海陆交错带的核心区域,对于维持黄海海域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海岸带生态系统稳定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图1)。

维护国家海疆边境安全的战略支点

长山群岛扼守东北亚海上交通要冲,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前沿阵地。其周边海域是连接东北亚各国的重要国际航道,每年过往商船数量数以万计。据统计,每年经由长山群岛周边海域往返于大连港与日本、韩国等港口的货物总值约为9 471亿元,占全省85.7%,占东北三省66.8%。这一区域的安全稳定,对保障我国与东北亚地区的海上贸易往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长山群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最近距离仅约170 km,其战略位置对维护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确保国家主权安全意义非凡。

北黄海复合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域

长山群岛作为北黄海生态系统交错带的核心节点,其生态区位具有国家战略意义,是北黄海区域最具开发前景的生态战略空间。

生物多样性维度。长山群岛拥有北黄海完整的温带海洋海岛复合生态系统,其岛链呈簇团状空间分布,分为广鹿岛群、石城岛群、海洋岛群及獐子岛群五大生态单元。支撑着区域内400余种鱼虾蟹贝藻类生物群落,包括刺参、皱纹盘鲍等海珍品原生种群,成为国家“蓝色粮仓”的核心载体。同时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关键节点,其生态功能支撑大量候鸟迁徙,构成我国北方海陆空三维生物多样性庇护所。区位战略上,长山群岛扼守北黄海重要海域,是北黄海物质交换与生物洄游的关键节点之一,对北黄海生态调节及环渤海经济圈海洋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海洋生态屏障”作用。长山群岛的生态资本与海洋强国战略深度契合,2022年被纳入《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候选区,标志着其从区域生态节点跃升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核心组成。

生态系统类型维度。长山群岛融合了陆域森林、滨海湿地、潮间带、浅海海域等多样生态系统。岛上森林覆盖率达44.4%,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及调节区域气候意义重大。滨海湿地与潮间带则是众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与补给站。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复杂的水文与生物过程,实现营养物质的过滤与净化,为近海生态系统提供优质水源。浅海海域生态系统更是北黄海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区域,与其他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紧密镶嵌。从陆地到海洋,长山群岛的生态系统呈现出连续且完整的梯度变化,在北黄海生态系统从陆地到海洋的过渡进程中,承担着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与生物扩散的关键过渡作用,保障了北黄海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连贯性与稳定性,使其成为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典范区域。

生态系统服务维度。长山群岛在北黄海复合生态系统服务维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通过供给、调节与文化服务的多维价值输出,成为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供给服务方面,在渔业资源供给上,长山群岛是北黄海渔业资源的重要产出地,据2023年统计数据,长山群岛水产品年产量达68.5万吨,占大连市渔业总产量的25%,其中海参、鲍鱼等高附加值海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批量出口至韩国、日本等东北亚国家,形成稳定的海洋食品供给链,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旅游资源供给方面,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依托生态海岛景观,提供丰富的休闲游憩服务,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从2010年的8%升至2023年的13.8%,改善了传统渔业依赖型经济结构。在调节服务方面,海草床与岛礁群落构成天然生态屏障,在极端海洋灾害发生时,通过复杂的物理缓冲与生物韧性机制,显著削弱海浪冲击能量,有效降低沿岸区域的灾损风险;同时,作为北黄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海草床持续进行碳捕获与封存,以自然生态工程的方式增强区域碳汇功能,在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彰显生态价值。潮间带湿地与近海生态系统形成协同净化网络,通过生物吸附、微生物降解等多重生态过程,对氮、磷等污染物进行高效截留与转化,系统性改善海域水质,维系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这些生态调节功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生物互作的复杂网络,形成动态平衡的生态服务体系,为北黄海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在文化服务层面,长山群岛承载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其“渔家风情”“滨海地貌”等特色资源成为海洋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年举办的开海节、渔民祭海仪式等活动吸引超20万人次参与,推动海洋文化的活态传承。作为天然的海洋生态实验室,长山群岛支持了中国科学院、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的长期生态监测项目,在黄海生态系统演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为全球海岛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样本,支撑我国海洋生态科学认知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东北亚海洋经济协作带的重要节点

长山群岛位于东北亚经济区与黄渤海经济圈交汇处,在东北亚海洋经济协作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关键节点地位,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广泛且深远。长山群岛处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的几何重心位置,是大连市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区域,也是通往俄罗斯的重要海上通道,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天然成为东北亚海洋经济协作的前沿阵地。

在海洋渔业领域,作为北黄海重要的海产品供应基地,其盛产的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依托便捷的海上运输通道,大量出口至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2023年高附加值海产品出口量占比可观,在东北亚渔业贸易网络中占据重要份额。这些出口产品不仅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还拉动了捕捞、加工、包装、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渔业产业链条。同时,与日本、韩国在渔业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通过参与跨国渔业资源开发、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了国际渔业资源的流通与共享,长山群岛也因此成为连接国内与东北亚渔业市场的关键节点,在推动区域渔业经济增长、实现互利共赢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海洋旅游业方面,作为全国首个群岛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4年旅游收入突破16亿元。其独特的海岛风光、丰富的海洋文化吸引着来自东北亚各国的游客。随着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际旅游航线陆续开通,长山群岛与东北亚其他旅游热点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有力促进了区域旅游产业要素的流动与整合,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东北亚海洋旅游经济链条中的重要节点。

从海洋贸易物流角度来看,虽然目前群岛港口建设尚未达到超大规模,但已具备一定基础且潜力巨大。以大长山岛金蟾港为例,其承担着岛内外物资运输的重要任务,随着周边配套设施逐步升级,有望发展成为东北亚区域海上贸易的小型中转枢纽。2025年6月25日,长海大桥开工建设,长海大桥的构建,将极大提升长山群岛的物流运输效率,更好地对接东北亚地区繁忙的海运航线,在东北亚海洋贸易物流体系中发挥更大的货物集散、转运功能,进一步强化其在东北亚海洋经济协作带中的关键节点地位,助力区域经济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长山群岛“两山”转化的实践进展

长山群岛作为我国北方海域最大的岛群以及我国唯一边境海岛,兼具生态屏障与经济发展双重属性,其“两山”转化具有典型性与示范性。长山群岛坐拥黄渤海交汇处独特的陆海复合生态系统,海洋、森林、湿地等生态类型交织共生,既是候鸟迁徙重要驿站,也是渔业资源宝库,生态价值多元且脆弱;同时,长山群岛长期面临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渔业碳汇交易、生态旅游融合等实践,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方面积累了丰富案例。

推进生态基底修复,实现从受损治理到系统保护的跨越

海岛生态系统作为陆海生态过渡带,兼具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双重特征,其生态结构的复杂性与脆弱性尤为显著。长山群岛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为核心,推动生态修复从单点治理向全域修复升级。

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方面。投入资金达48.6万元。完成广鹿岛生态岛礁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大长山三官庙村、城岭村岸线修缮工程;在小长山岛和塞里岛开展海草床生态系统及碳储量评估工作;实施小长山北梁河道治理工程等。

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完善林长制制度;继续实施造林绿化,植树1万株,森林抚育3 000亩;完成6万余亩松林松材线虫病普查工作。海草床修复项目同样成效显著,长山群岛海草床分布面积约为272.0384 ha,总碳储量为23 600.419百万克碳,碳汇量为8.62万吨CO2,其碳汇能力在黄海北部具有显著代表性。2022—2024年间,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卫星解译、无人机航拍、船舶走航、潜水实地勘查、取样分析等综合技术手段,逐步恢复海草床面积。海草床作为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为黄海北部地区的碳汇能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持续全链条机制,完善污染治理体系

长山群岛以“源头减量—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全链条机制为核心,系统推进污染治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生产生活全环节控污,进行源头减量。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长山群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回收农膜和农药包装间接减少污染,同步建立废旧农膜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2024年,回收农膜11.30吨、农药包装废弃物0.37吨,资金支出3.98万元,回收率达90%以上,从生产端减少污染物输入。能源结构优化方面,22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于2023年开工,广鹿、獐子、海洋三镇推进纯电动公交替代,天然气管道实现519户全覆盖,清洁能源使用率预计2023年达90%,从能源消费端减少污染排放,逐步降低化石能源依赖。

筑牢陆海联动生态防线,推进过程管控。海洋生态修复持续加力。2021年以来获中央财政4亿元支持,累计修复总面积4.03 km2,海岸线8.6 km、滨海湿地8.4 ha,2023年启动的生态工程计划修复海草床362 ha、沙砾滩4.7 km,同步建设13个海岛垃圾收运体系;船舶污染防控建立多部门联管机制,通过联单制度实现污染物转运全程可追溯;岸线与海域监管依托网格化机制,2024年开展岸线巡查37次,清理养殖用海问题1.5万余宗,整治海域13.72万ha,拆除非法育保苗设施,恢复自然与旅游岸线功能。

提升基础设施处置能力,保障末端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末端防线。5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每日1.2万吨,2023年完成杨家村污水处理设施升级及5个海岛站点提标改造,污水综合处理率超90%;11个海岛垃圾站日处理能力150吨,配套18台收运车、6 020个垃圾桶实现23个行政村全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小长山岛、塞里岛海草床修复区大叶藻覆盖率提升,2023年增殖放流鱼苗449万尾,18家国家级海洋牧场助力生物多样性恢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逐步复苏,生态修复方面成效显著。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屏障

长山群岛野生鸟类资源极为丰富,现有鸟类43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2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77种。不仅是黄嘴白鹭、黑脸琵鹭等濒危珍稀鸟类集中繁殖地,同时也是东北亚重要的候鸟迁徙栈道。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长山群岛候鸟栖息地列入申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截至2023年,迁徙候鸟种类攀升至103种。在“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长山群岛充分权衡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需求,生态保护红线占县域面积比例高。从长远发展来看,长山群岛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为可持续发展筑牢生态根基。良好生态环境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有力推动当地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稳定生态系统保障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渔业经济健康发展。

推动产业转型提质,激活生态经济动能

长山群岛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渔业富县、旅游兴县、文化强县”的发展战略,三次产业发展迅速,分别以渔业、水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为主。2023地区生产总值108.6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71.6亿元、1.4亿元、35.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13年65.6:9.8:24.6发展为 2023年65.9:1.3:32.8,第一产业贡献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第二产业贡献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且第一产业始终占据鳌头,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三二”结构(图2)。

稳步推进渔业转型,构建全产业链。长山群岛的渔业转型发展趋势向好,构建了“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在生态养殖环节,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投入专项资金扶持绿色养殖模式,有效减少了养殖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推动渔业养殖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在产业经济效益上,渔业总产值有望突破120亿元,彰显出全产业链构建对渔业经济的强大拉动作用。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从初级养殖到精深加工,再到品牌营销,各个环节紧密协作,附加值持续提升,为当地渔业发展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渔业品牌建设上,“长海海参”等地理标志产品影响力不断扩大。长海海参秉持“天生天养”理念,深海底播年产,凭借优良品质畅销国内外市场,提升渔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快地标型产品创建,强化溯源管理,向一线城市推介产品,进一步挖掘渔业品牌价值,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生态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6月,长山群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获批,成为全国首个群岛型国家级度假区。通过构建“一岛一IP”格局,各岛屿特色鲜明。小长山岛打造“海钓天堂”,广鹿岛建设“辽南温泉小镇”,獐子岛推出“海洋牧场研学”项目。长山群岛旅游产业发展成绩斐然,2023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69.2万人次,旅游收入15.6亿元。2024年1—7月,游客量攀升至79万人次,收入达9.46亿元,其中7月单月数据较2019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就业人数占全县劳动力的35%,成为县域经济的第二增长极,为长海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动长山群岛在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稳步前行。

推进长山群岛“两山”转化的政策建议

长山群岛作为我国北方典型海岛群,其“两山”转化的矛盾在于生态保护的约束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生态保护红线执行中的开发冲突、产业转型中的路径依赖、治理体系的协同不足,共同构成了转化进程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构建“产权筑基—产业融合—治理协同—制度创新”的系统性路径,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可持续转化。

生态资源资本化是激活生态价值的关键

通过“两山”转化机制,海岛具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力的巨大潜力。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资源变现,而是依托海岛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构建多层次价值实现体系。不仅通过海岸防护、碳汇固存等功能维系生态安全,更能通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GEP)将调节气候、调节水文、保持土壤、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固碳、产氧等生态调节功能转化为碳汇交易资本。因此,基于“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演化路径,通过构建“调查—核算—交易—融资”全链条生态资本运营体系,将静态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动态增值的经济资产(表1)。

建立全域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在我国,生态资源所有权为国家或集体所有,而其使用权、经营权则可以属于不同的对象。因此,只有拥有明确的产权后,生态资源供需方才有可能开展交易。运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对海域、岛屿、礁盘等生态资产进行精准确权登记,形成权属明晰、空间可视化的产权图谱,解决“谁所有、谁受益”的核心问题,为后续价值转化奠定法律与技术双重基础。

开发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体系,整合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框架与海洋碳汇计量模型,科学量化海草床修复、贝藻类养殖等生态行为的固碳效能。基于此形成《海岛蓝碳核算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为生态价值度量提供方法论支撑。

创新金融工具与市场机制。推广海草床碳汇质押贷款、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生态信贷等融资产品,试点蓝碳期货合约发行与生态收益债券交易,打通生态资本向信贷资本转化的通道;构建海洋生态银行运营架构,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对碎片化资源实施资产证券化整合,形成标准化、可定价、可流通的生态资产包,吸引社会资本规模化参与生态保护性经营。这种以产权制度为根基、科学核算为标尺、金融创新为引擎、市场交易为平台的系统性设计,最终实现自然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金融资本的螺旋式价值跃升,为海岛型地区探索出生态优先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科学范式。

三产融合的生态产业体系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引擎

海岛作为陆海系统的关键生态节点与空间纽带,在驱动区域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载体功能。针对渔业附加值低、旅游同质化、产业联动弱等问题,构建“一岛一品、三链融合”的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渔业领域,推动传统养殖向碳汇型牧场转型,延伸产业链,开发海参肽保健品、藻类功能性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实现渔业总产值跃升。

文旅融合方面,深挖小珠山贝丘遗址、长海号子等文化基因,打造“辽南群岛・大美长山”IP。小长山岛升级海钓赛事,广鹿岛开发温泉康养综合体,獐子岛推出“海洋牧场研学”,形成差异化产品矩阵。推动渔业加工企业与民宿集群联动,开发“渔获加工体验+非遗展演”套餐,带动民宿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融合层面,升级国际海钓节、环岛马拉松等赛事,设计“春钓、夏浴、秋跑、冬养”四季线路,将游客平均停留时长从1.8天延长至3天。

陆海统筹的生态治理体系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支点

针对陆海污染协同不足、监管碎片化问题,构建“全域修复—系统防控—多元共治—区域协同”四位一体治理范式,通过陆海联动的系统性设计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在全域修复层面,严格推行近海养殖密度总量控制与贝藻轮作休耕制度,运用海草床移植、人工珊瑚礁构建等生态工程修复关键生境,增强蓝碳汇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实现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升。

系统防控环节,聚焦入海污染物“溯源—拦截—治理”全链条管控,实施岸线分级分类管控,严控旅游地产对生态空间的侵蚀,依托高分辨率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建立污染源动态数据库,实现污染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转变。

多元共治机制,突破传统政府单一主导模式,创新“岛长+民间林长+数字孪生平台”的智慧共治架构,通过生态银行、保护责任协议等市场化手段激发渔民转型为生态守护者,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治理合力。

区域协同层面,立足黄海北部海域生命共同体视角,与辽东半岛城市群联合制定跨境污染赔偿标准,共建候鸟迁徙生态廊道数字化监测网络,实现跨行政边界的生态风险联防联控,为我国海岛型区域陆海统筹治理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国家公园体制与生态补偿制度是筑牢生态保护的制度基石

为平衡生态红线管控与发展需求,以国家公园创建为抓手建设制度框架,力争创建全国首个海洋海岛类国家公园。

推动《长山群岛国家公园设立方案》落地实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与可持续利用区,实施差异化管控策略:核心保护区严格禁止开发活动,有序推进生态移民工程以降低人为扰动;游憩区创新特许经营机制,授权市场主体在生态约束下开发生态康养、低碳旅游项目并缴纳资源有偿使用费,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构建多层次生态补偿体系,纵向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覆盖生态修复刚性成本,横向建立“山海协作”市场化补偿基金,依据沿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受益程度分摊补偿额度,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跨区域协同机制。

设计“生态绩效债券”,将补偿资金分配与水质改善率、珍稀物种种群恢复度等量化指标刚性挂钩,建立“达标付费、动态调整”的激励相容模式。配套试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将生态资产增值与损耗纳入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彻底扭转唯GDP发展惯性,引导政府行为从短期增长向永续治理转型。


长山群岛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路径,揭示了海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可行范式。长山群岛依托其战略区位优势,通过生态修复、红线管控与产业转型,在生态价值转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海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展望未来,长山群岛“两山”转化实践仍面临生态保护与开发的深层矛盾,需在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健全生态资源资本化机制、构建智慧化陆海统筹治理体系、探索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等创新举措,将为长山群岛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作为全国首个海洋海岛类国家公园的候选地,长山群岛在生态保护红线差异化管控、生态绩效评估等制度创新方面的探索,将为全球海岛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化与实践经验的积累,长山群岛有望成为我国海岛地区践行“两山”理念的典型案例,其成功经验将为国家陆海统筹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海岛发展新模式。

(作者:王辉,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陈思睿乌日娜,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