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本网独家>

生态赋能山东蒙阴蜜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8-06 11:45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山区覆盖了我国约2/3的陆地国土面积,承载了约40%的常住人口,集聚了丰富的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是关键的生态空间和重要的农业生产空间。在乡村振兴等政策支持下,山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所提升。但因山区面临较强的生态保护约束,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仍较突出。近年来,山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过程中,在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的基础上,立足山地特质、资源优势、红色基因等,因地制宜探索了多条差异化实践路径,为我国乃至“全球南方”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中国方案。

山东省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是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是孟良崮战役发生地和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家乡。蒙阴县是典型的老区县、山区县,以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有520余座山峰、178条河流和103座水库,山地丘陵占比94%;也是北方落叶果树的最适宜种植区域,有“中国桃乡”“中国蜜桃之都”等美誉。蒙阴蜜桃栽培历史超过2000年,桃树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蒙阴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充分挖掘蜜桃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两山”转化路径,通过实施“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战略,将生态优势深度融入蜜桃产业发展,以优质生态为蜜桃产业全方位赋能,从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到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要素贯穿蜜桃种植全流程,为蜜桃品质提升筑牢根基。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生态循环链条式农业与创新发展城乡融合生态产业,让生态价值在产业链各环节充分释放,形成了生态好、产业兴、群众富、可持续的山区特色高质量发展模式,为同类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蒙阴模式”。

蒙阴蜜桃产业现状

蒙阴县地处北纬35°左右的黄金水果带,土壤微量元素丰富,河流湖库全部为优良水体,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因而造就了蒙阴蜜桃的优良品质。另外,蜜桃具有“今年嫁接,明年挂果”见效快的优点,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泛推广,成为蒙阴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支柱产业。

全国最大的蜜桃生产基地,蜜桃品种多样

蒙阴县依托沂蒙山区独特的山地气候与生态屏障,创新“山顶生态防护林+山腰蜜桃种植带+山脚水土保持工程”的蒙阴蜜桃山地立体栽培模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蜜桃生产基地。2024年,蒙阴蜜桃种植面积71万亩、总产量9.8亿千克,分别占全省蜜桃的36%、35%,占全国蜜桃的5.6%、6.4%。国内蜜桃最新品种80%以上在蒙阴县应用推广,现有品种95%以上为国内自主研发——可谓漫山遍野都是“中国芯”。当前,主栽品种70余个,每年5—10月都有鲜桃持续供应市场,引领全国蜜桃新品种规模种植和市场话语权。

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蜜桃品质优良

“蒙阴蜜桃”具有色泽艳丽、果肉细腻、个大味香、营养丰富的独特品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地理商标“双认证”,先后上榜“好品山东”品牌名单、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录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4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发布,“蒙阴蜜桃”品牌强度839,品牌价值250.14亿元,位列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第8位、桃类第1位。

产地市场体系日趋完善,蜜桃市场前景广阔

蒙阴县构建了“线下集散+线上直供+冷链护航”立体销售网络,有1173个交易市场和收购点,其中年交易量250万千克以上的51处,有成熟的交易规则,已形成较强的市场黏性,销量占全县总销量的80%左右;全县各类网络店铺6000多家,从事电商及相关工作人员达6万余人,2024年网络零售蜜桃2亿千克、增长14%;建成了5个万吨级气调保鲜库与冷链物流中心,冷链流通率达65%,鲜果48小时可直达“北上广深”,并出口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两山”理念引领下的蒙阴蜜桃产业主要发展路径

蒙阴蜜桃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以“两山”理念为指引,通过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将生态优势深度融入蜜桃产业发展,从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打造优质种植环境,到利用生态调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生态要素全方位赋能蜜桃生长,筑牢产业根基。同时,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增效,并依托全产业链建设深度挖掘生态价值,实现蜜桃产业价值跃升,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同类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蒙阴模式”。

生态立县:筑牢蜜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蒙阴县秉持“两山”理念,将生态建设作为县域发展核心战略,以全域治理、全程管控、全民共建的系统思维,构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通道,为蜜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全域治理厚植生态优势。蒙阴县投资9.76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治理面积达811.97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提升至73%,云蒙湖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野生动植物资源增至2600余种,为蜜桃生长提供了纯净水源与生物多样性保障。

全程管控筑牢生态屏障。划定全域土地面积的26.5%为生态保护红线;创新生态环境执法、生态警长、生态法庭、生态环境诉讼“四位一体”的执法司法机制;通过差异化考核、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等制度创新,将生态理念嵌入蜜桃产业规划、种植、监管全流程,确保蜜桃生产不越生态红线、不损环境容量,以制度刚性守护产业绿色底色。

全民共建激活生态红利。将“生态文明”写入村规民约;发起“绿满蒙阴”“人均十棵花、户均十棵树”等全民行动,累计栽种经济果木超500万株,打造生态果园和生态家园融合场景。村民既是生态守护者,也是蜜桃产业受益者,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增收致富的双赢。

提质增效:促进蜜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

蒙阴县以生态赋能为核心驱动,深入推进品种研发、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全过程提质增效,实现蜜桃产业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跃升,加速生态资源向富民资本的高效转化。

在品种更新上,蒙阴县依托县域生态禀赋,与国家现代桃产业技术体系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力量深度合作,构建“生态需求导向+基因技术赋能”的育种体系,引进推广“36-3奶油蟠”“紫金”“紫霞”等抗逆性强、糖度高的生态友好型新优品种,2024年更成功培育出“蒙阴蜜6号”“崮香”等本土“生态种质芯”。例如,成东家庭农场种植的“36-3奶油蟠”,凭借其生态种植优势,市场价高达40元/千克,亩均毛利润突破4万元,彰显生态品种的溢价能力。

在品质提升上,创新“双领双全”生态发展模式,以党委领导联合社、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纽带,推动传统种植向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转型;同步推行果园生态托管服务与标准化建设,依托生态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系统,实现现代生态技术应用入户率超95%、标准化种植覆盖率达90%;成功创建国家级蜜桃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果品生产十强县,推动果品品质与果农收益同步提升,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产业实践。

全产业链建设:助推蜜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蒙阴县以全产业链建设为关键抓手,深度挖掘蜜桃产业生态价值,推动蜜桃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全链条增值转变,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实现了“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集群效应。

在加工环节,重点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家,发展7家专业深加工企业;依托当地优质生态环境,延伸开发水果罐头、果汁饮料、水果脆片等绿色健康食品,以及桃木工艺品、桃花精油、桃胶保健品等生态特色产品,年加工转化能力达20万吨,极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在储运环节,建设仓储冷藏设施178座、库容8万吨,并与高校合作研发“精准温控+气调保鲜”技术,借助生态科技手段将蜜桃货架期延长1个月;同步发展130余家专业物流企业,配备2万辆运输车,构建覆盖“北上广深”的48小时鲜达配送网络,有效减少生态产品损耗,保障品质稳定。

在销售环节,通过开展邮乐网蒙阴蜜桃销售季、“产自临沂”蒙阴蜜桃直播季等生态品牌宣传活动,提升蒙阴蜜桃生态知名度;与北京新发地、上海西郊国际等大型农产品市场对接,拓宽盒马、山姆等高端商超专供渠道,以生态品质打通高端市场,全力保障蜜桃销售畅通。

通过补链、强链、延链,蒙阴蜜桃构建起从“枝头”到“舌尖”的完整生态产业体系,2024年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9亿元,真正实现生态价值与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蜜桃产业助推县域生态产业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蒙阴县以蒙阴蜜桃这一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支撑,把生态富民理念和绿色低碳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循环型、融合型为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的链条式农业,构建了“果—菌—肥”“枝条—燃料”等循环模式;同时,积极培育了多种生态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了山区特色高质量发展。

“果—菌—肥”生态循环产业链条

蒙阴县庞大的蜜桃种植面积,每年可产生12万吨枯枝断木,若不加以利用,任由腐烂或遗弃在山沟田野极有可能带来生态隐患。蒙阴县以果木枝条为原料,粉碎制成菌棒、菌袋,进行菌种培养后出菇,再利用“废菌包或细小果木枝条+禽畜粪便+微生物菌剂”的轻简化堆肥技术,制成生物有机肥进行还田,形成了“果—菌—肥”循环农业模式(图1),避免了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的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35%。目前,蒙阴县有食用菌种植企业3家,建有200余亩的农业农村部“蔬菜标准园”和“香菇出口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年产菌棒1400万棒,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产品出口日韩、欧盟等地区。2016年,蒙阴县被评为全国优秀香菇出口基地县。

“枝条—燃料”生态循环产业链条

蒙阴县以果木枝条为原料,经过粉碎、烘干、制粒等一系列加工过程,生产出优质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形成了“枝条—燃料”循环农业模式。这进一步拓宽了果木枝条利用途径,不但解决了果木枝条乱堆乱放、焚烧污染环境等问题,还实现了变废为宝,增加了群众收入。目前,蒙阴县有生物质燃料加工点1处,每年从全县范围内收集处理果木枝条1万余吨,年可加工生物质颗粒燃料1万余吨,给群众带来额外收益近260万元,实现产值800多万元。

城乡融合的创新型生态产业模式

蒙阴县借助蒙阴蜜桃品牌效应,大力推广“生态+”“旅游+”等新模式,以建设“龙头企业+合作社+园区+农户”的“共富农园”为切入点,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布局,全力打造集合作社联合、三产融合、政策项目承载、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村社企利益联结等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平台,促进农商文旅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产区变景区、果园变公园、农耕变体验、空气变人气。每年举办桃花节等“花漾沂蒙醉美蒙阴”全民赏花季系列活动,推出七大类17条赏花线路;2014年,蒙阴桃花节被授予“中国最具特色文化旅游节庆奖”。蒙阴县先后获评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7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

未来发展建议

蒙阴县作为“中国蜜桃之都”,依托71万亩种植规模和生态优势,构建起年产值超百亿元的蜜桃全产业链;在“两山”转化路径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为“两山”转化的县域样板。然而,当前蜜桃产业仍面临生态价值转化瓶颈: 仍以传统散户种植模式为主,生态标准化种植覆盖率不足导致果品品质参差不齐,“生态溢价”未能充分释放; 依赖传统批发渠道,市场波动易冲击果农收益,生态品牌价值未深度嵌入销售网络; 深加工产业链生态附加值开发不足,残次果资源化利用率偏低,生态循环体系尚未闭环。建议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推动种植模式优化,进一步强化标准体系与科技赋能;构建韧性市场体系,打通产销全链数字化通道;提升产业链价值,形成循环经济闭环,让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动能。

推动种植模式优化,强化标准体系与科技赋能

建议从技术标准化和生产集约化角度破解散户种植瓶颈,推动蜜桃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在技术层面,依托山地生态资源禀赋,重点推进山地机械化桃园建设与果园生态托管服务,通过引进轻简化农机、水肥一体化滴灌等生态技术,进一步降低亩均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组织层面,扩大党委领导联合社、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双领双全”覆盖范围,推行统一生态品种、统一绿色农资、统一标准化管理,以生态标准倒逼品质提升,推动散户蜜桃糖度、硬度等关键指标达标率提升至95%以上,擦亮“蒙阴生态蜜桃”品牌。在设施层面,试点山地轨道运输车、自动套袋机器人等生态友好型设备,解决陡坡果园管理难题,保障生态种植可持续性;同步建立基于生态大数据的品种迭代预警机制,依托基因测序技术筛选抗逆性强、市场适应性高的生态品种,动态优化种植结构,将单一品种规模控制在合理区间,避免价格踩踏风险,让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抗风险能力。

构建韧性市场体系,打通产销全链条数字化通道

建议进行“线下集散+线上直供+冷链护航”立体流通网络的全面升级,推动蜜桃产业生态价值与市场价值深度融合。在线下生态枢纽建设方面,投资建设万吨级智能化生态交易市场,集成人工智能(AI)分选线与生态气调保鲜库,通过无损检测技术实现蜜桃糖度、农残等生态指标精准分级,确保优质果品快速入库锁鲜,减少生态产品损耗。在线上渠道拓展方面,与抖音、京东等平台合作,共建“蒙阴生态蜜桃”旗舰店,培育年销千万级绿色电商主体;同步发力跨境电商,推动蜜桃出口“一带一路”国家,以生态认证+云端溯源提升国际市场溢价能力。在风险防控层面,建设蜜桃全产业链生态大数据中心,嵌入产量预测、价格波动预警及碳足迹追踪模块,实时监测生态供需动态;同时引入“保险+期货+碳汇”金融工具,通过生态价值量化降低果农收益波动,力争灾害天气与市场风险下果农收益减损率下降至15%以下。

提升产业链价值,打造循环经济闭环

建议完善产业生态圈建设,实现蜜桃全果利用和零废弃加工,推动生态优势向全产业链增值跃升。在深加工方面,规划桃产业绿色主题园区,定向招引农夫山泉、良品铺子等领域龙头企业,打造桃产业生态创新联合体,重点研发桃核活性炭、桃胶面膜等高生态附加值产品;在残次果利用方面,建设生物质燃料生产线,将残次果转化为清洁能源,结合区块链技术配套建立县域果农生态碳积分交易平台,按果农碳减排量发放碳汇补贴;在三产融合方面,深度开发“桃文化IP”,打造全国首个沉浸式桃主题文旅综合体,衍生桃木非遗工坊、康养民宿等业态,通过全产业链生态赋能,推动“中国蜜桃之都”桃产业价值链全面转型升级。

(作者:王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苗运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蒙阴县人民政府;辛良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