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双碳指数年度评价报告发布 北京居首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为客观反映复杂形势下我国省、市、自治区的“双碳”进展态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修订了中国省级双碳指数(PCNI)评价体系,7月24日,在京发布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本次评价涉及2022-2023和2023-2024两个年度。评价结果显示,北京在两个年度的评价中稳居榜首,上海和天津两个直辖市在2023-2024年度评价中表现突出。最新年度得分进入前十的还有吉林、广东、四川、江苏、重庆、福建和湖南。
本次评价的最主要发现,是在多重压力叠加的复杂形势下,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展现出强大韧性。评价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多省市保供稳链,叠加产业结构高耗能、高碳排放特征突出,“双碳”工作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另一方面凸显了中国对外坚守气候承诺,积极引导各省市全面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正稳步推进。课题组认为,面对严峻气候形势,中国展现大国担当,务实行动取得成效,将坚定国际社会合力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并且为重塑全球气候治理发挥引领作用。
本期评价的第二个主要发现,是可再生能源继续高歌猛进,风光电力消纳压力持续增加。
2024年6月中国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提前6年达到2030年目标;2025年一季度,中国风光发电装机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等省份表现突出,均提前完成“十四五”光伏建设目标,助力光伏装机突破10亿千瓦。然而,集中式光伏和风电的大规模扩展,也会带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引发潜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影响。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中,也导致一些项目出现重建设、轻维护的倾向;部分项目盈利能力堪忧,面对风光组件退役潮可能带来的废弃和处置问题,技术储备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未雨绸缪。
报告中指出,全球一半以上的电动车行驶在中国。中国经济的电气化进程迅猛,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新能源+电气化,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施划出一条可行路径。同时,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扩展也在短期带来挑战。在高比例光伏和风电占比的条件下,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储能设施不足、电网承载能力有限、传统调度模式不适应,以及政策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本次评价的第三个主要发现,是东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绿色制造有待向上游延伸。江苏省在芯片、光伏、动力电池领域快速发展,其中太阳能电池全国占比达32%。山东省在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业方面也有显著发展。但制造绿色需要辅之以绿色制造,因为汽车上游钢材、铝材等原材料加工制造过程的碳排放较高,光伏和动力电池生产本身也都有较高碳排放。
第四项主要发现,是能源基地省份面临排放压力,外送电源排放亟需责任共担。评价指出,当前碳排放核算以生产端(即电力生产地)为主,宁夏、新疆、内蒙古、山西等能源基地,承担了大量火电生产任务,外送电力产生的碳排放全部计入本地碳排放。宁夏、甘肃等清洁能源大省,为保障外送电力稳定性配套建设煤电调峰机组,但调峰成本未纳入受电方责任考核。
第五项主要发现,是区域协同发展存在一定差异,政策联动机制有待强化。各区域在四个子维度上表现各异,体现出不同的发展侧重与特色:京津冀在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和政策与机制创新方面表现突出,长三角则在区域协同水平方面更具优势,而粤港澳地区具备更高的能源低碳化水平和产业转型优势。京津冀与长三角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了立体化协作体系,且特高压输电网络较为发达;而粤港澳城际铁路建设规模领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