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千年乌鸡“孵”出亿元产业链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郝岩)武山脚下,晨雾未散。刘勤巧穿梭在600亩山林间,数万只羽白如雪的泰和乌鸡正啄食草籽。“它们可是‘白凤仙子’的后代,散养满一年才配叫‘年份鸡’!”7月10日,江西泰和县汪陂村的这位返乡创业新农人,向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的记者们展示着传承千年的林下散养技艺。

图为林下散养的泰和乌鸡(中国网 郝岩摄)
泰和乌鸡的养殖始于汪陂村,距今已有 2200 多年的养殖历史。在刘勤巧的养殖基地,鸡群密度被严格控制在每亩80只以内。低密度放养让乌鸡运动量倍增,肉质紧实鲜香。他举起一只四年老鸡:“这种鸡炖汤做药引,去年卖了888元!”
基地的6万只“年份鸡”需养殖1年以上,价格从百元至千元不等。中医诊所、药房成为高端客户,用于药膳的三年鸡售价超500元。“以前卖速成鸡,现在拼品质,利润翻了几番。”刘勤巧的六个基地年出栏20万羽泰和乌鸡,其中林下散养的乌鸡达5万只到6万只,公司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带动合作社农户每只鸡增收50元到60元。
如今,泰和乌鸡这只“白凤”已飞入现代化产业链。目前,全县建有保护区1个、国家级保种场1家、一级扩繁场3家,泰和乌鸡规模养殖企业71家、加工企业20家。产品达8个系列140多个品种,产值达71.6亿元。2024 年,全县乌鸡养殖量突破1220万羽,其中种鸡养殖规模达79.2万羽,商品鸡出栏量达到1036万羽,销售泰和乌鸡蛋7200万枚。除了养殖,当地乌鸡加工企业还开发了乌鸡粉、乌鸡肽、乌鸡蛋布丁、口服液等140多种衍生产品。
暮色中的武山,归巢的乌鸡如移动的雪绒花。刘勤巧手机响起:“深圳客户又订了50只三年鸡!”这位新农人笑着望向山林。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发展,从论斤称重到按年计价,千年“白凤”正以非遗技艺为翼,驮着泰和乡村飞向振兴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