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发展开云网页版页面>

首提1.4万亿斤粮食产量新目标,有何依据、如何实现?

2025-03-08 17:46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题:首提1.4万亿斤粮食产量新目标,有何依据、如何实现?

新华社记者胡璐、古一平、王靖

粮食生产,一头关系着百姓民生,一头连着国家安全。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明确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

这是我国在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突破1.4万亿斤新台阶后,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粮食产量提出1.4万亿斤左右的新目标。

确定这一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14亿多人口要吃饭,是我国现实国情。粮食连年丰产,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肉蛋奶吃得多了,需要越来越多的饲料粮来转化,对粮食的需求在不断扩大,粮食总体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

今年1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2025年设定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计划报告认为,有助于稳定农业生产和社会预期。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实现这一目标有基础、有支撑。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三大报告里,有一系列实招、硬招:

——抓好耕地保护。“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占补平衡管理。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和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退化耕地治理。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岗说,保护耕地不仅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要全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让良田种好粮,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强化科技创新。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创新高,其中单产提升的贡献率达到八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等进行了部署。

近年来,虽然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农业大田生产技术仍有提升空间。农业农村部表示,将坚持提高单产和品质并举,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的关键举措。加快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将提高技术到位率,带动粮食大面积增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将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保障粮食安全,提升老百姓的餐饮质量。

——保护两个“积极性”。去年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有些品种价格跌幅较大,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

预算报告也明确了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继续对产粮大县给予奖励支持、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等一系列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班立桐说,这些关键举措将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助力实现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目标。


【责任编辑:王振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