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统筹电力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

2025-10-29 09:51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安全韧性水平持续增强。在国家“两新”“两重”等政策加力扩围支持下,传统产业电气化进程提速,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共同拉动电力需求增长,全国一二三产累计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0.6%、3.1%、7.7%。特别是7月份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创新高,最高达到15.08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亿千瓦。需求的持续增长和负荷峰值的不断攀升加大了电力保供难度。在此情况下,我国电力系统展现出了强大韧性。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1月份至7月份,我国新增投产支撑调节性电源4000万千瓦,增加跨区输电能力1600万千瓦,华东、华中、南方等负荷中心区域实施需求侧响应、有序用电等措施,有效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同时,我国电力系统向绿色低碳稳步迈进,能源结构效率不断优化。一方面,清洁能源占比显著提升,1月份至8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88亿千瓦,约占新增装机的84%,成为新增电源的绝对主体。继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后,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在发电装机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超过四分之一,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贡献了其中的九成以上。另一方面,煤电开展深度降碳减污,在《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的部署指导下,煤电实施“升级版”“三改联动”,大力拓宽低碳发电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国95%以上的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改造,超低排放烟气治理技术水平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未来,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化,统筹好电力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施策。

增强“源网荷储”协同能力。供给端,集中式与分散式、分布式开发并举,有序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强化风光水火储氢耦合互补;提升煤电在宽负荷条件下的节能、降碳和减污效果。需求端,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能效提升挖潜,提升数据中心节能降耗和清洁电力利用水平,以匹配电力资源禀赋为导向优化算力布局;建设零碳园区,加快形成推广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电网侧,强化跨区电网互联互济,提高主干电网、配电网、微电网间的有序配合能力。储调侧,优化新型储能、氢能、抽水蓄能等规划建设,推动虚拟电厂、车网互动、数据中心等灵活性资源广泛参与电力系统调节。

健全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深入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持续完善各电力品种参与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市场规则制度和政策体系。以充分反映清洁电力的绿色价值、灵活性资源的调节功能为目标,完善峰谷电价、容量电价、负荷补偿等价格政策,探索构建将数据中心纳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市场机制。

构建气候韧性电力系统。将气候因素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电力的规划发展、调度运行、市场交易、应急管理等方面充分考虑气候风险。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对电力资源评估、电源布局、电网调度、灾害预警等的全方位支撑。因地制宜部署备用电源等重要电力基础设施,推进电力与其他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联动,完善应对极端天气的联防联控机制。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谭琦璐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