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体系逐步完善

2025-10-29 09:48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海油近日宣布,我国首个国家级深水油气应急救援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将大幅缩短我国南部海域海上油气应急救援响应时间,标志着我国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这也是我国加快完善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体系的重要一步。

深水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接替区。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中,其中40%来自深水。我国仅南海石油资源量约248亿吨,天然气约42万亿立方米,约一半蕴藏在深海海域。

国家海上油气应急救援海南队大队长陈浩东介绍,国内海上钻完井作业不仅水深逐步提高,还要应对地层高温高压等极端情况,井控风险高、难度大。海南基地建成投用前,国内深水油气井控应急救援基本只能依靠外援。国外资源从最近的井控应急基地出发,综合考虑海运条件和天气因素,一般响应时间约为30天;而现在启用的国内应急力量在48小时内就能抵达我国南部海域相关海区。

“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相继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流花油田二次开发项目等多个深水油气田,并在浅水区油气田自主开发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今年6月,我国自主建设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地层温压最高的深水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成为我国迄今产量最大的海上气田。

围绕着深海气田开发,我国超深水海洋装备制造能力也不断提高。今年6月,中国海油发布深水油气生产装备品牌“擎海Techigh”,水下生产系统由采油树、多功能管汇、控制系统等系列设备组成,可在低温、高压、高腐蚀的严苛深海环境中搭建起多向通道,采集和输送海底油气,传输液压、电气信号和生产信息,是支撑深水油气资源高效开发的关键核心装备。

海油工程特种设备分公司总经理金瑞健介绍,“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发项目所需的超深水中心管汇、跨接管、海管终端等110余台水下生产设备设施均实现自主建造,并建成全球首个千米级水下智能发球管汇,创造了世界智能发球管汇设计水深、管径、通球距离的新纪录,自主研发制造的首套海床泥面下油气生产系统成功实现示范应用。

此外,今年7月,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吸力锚在广东珠海交付离港。据介绍,吸力锚是海洋工程关键装备,它利用负压工作原理,像大型吸盘一样牢牢吸附在海泥中,实现海洋设施高效固定。目前装备安装海域最大水深超过2000米,是国内承建的应用水深最大的超深水吸力锚项目。

2024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约为71.9%,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约为41%。提高我国能源安全和资源保障力度是当务之急。随着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体系建设不断突破,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驶入“快车道”。2024年,我国海洋能源供给持续增长,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7%、8.7%,海洋原油增量占全国原油增量的近八成,成为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增长极。(经济日报记者 黄晓芳)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