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破解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瓶颈

2025-10-28 08:44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要素,也是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联合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当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发展新型储能已成为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促进新能源高效消纳、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

“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跑出“中国速度”。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装机规模达9491万千瓦,5年增长了近30倍,占全球总装机40%以上。技术路线日趋多元,从锂电拓展至压缩空气、液流等多元矩阵,储能时长2至4小时的项目装机占比超七成,4小时及以上长时储能项目占比超15%。湖北应城30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网运行,系统效率大幅提升且关键装备国产化。应用场景呈现“电源侧基地化、电网侧区域化、用户侧多元化”特征,江苏建设的规模化、多形态储能调峰体系,最大调峰电力达1000万千瓦,有效增强了电网调节能力。商业模式持续创新,“容量租赁+辅助服务”模式渐成趋势。

也要看到,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结构性矛盾突出,锂电占比过高与长时储能技术短板并存,难以支撑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上,容量电价机制尚待完善,电力现货市场价格信号引导不足,多元价值释放受阻。安全基础领域,电化学储能热失控风险尚未得到根本性管控,技术标准与管理体系亟待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环节,关键材料自主保障能力薄弱,退役电池循环利用体系尚不健全。以上挑战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完善机制、加强监管等方式系统应对。

强化技术创新,突破新型储能发展瓶颈。系统布局国家级科技专项,推行“揭榜挂帅”,重点攻关长时储能效率提升、本质安全防控等关键技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装备研发与成果转化。在青海等资源富集区布局极端环境实证基地,开展多技术路线并行对比验证,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给予首台套前沿技术装备政策支持,降成本、提韧性,增强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能力。

健全市场机制,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在现货市场未完善区域试点“容量租赁+调峰补贴”过渡方案,完善电价联动。加快构建“容量电价+电量电价+辅助服务”多元收益体系,扩大峰谷价差,引入爬坡、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品种。创新应用场景与调控方式,提升调用水平。推动绿电交易与储能放电量挂钩,实现环境权益显性化。鼓励“新能源+储能”联合运营与共享模式,支撑新型电力系统高效运行。

完善治理体系,筑牢产业安全根基。加快构建覆盖“安全管控—产能调控—循环利用—标准引领”的全链条治理框架。实施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推广“电池护照”溯源。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产能预警,建立备案动态监测与利用率指标体系,加强投资指导,避免低效重复建设。建立退役电池强制回收责任制,提升材料循环利用,保障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

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在西北、华东等适宜区域布局国家级产业集群,引导要素集聚,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协同的产业格局。深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储能合作,发挥政府间多边、双边机制作用,推动技术交流与装备“走出去”,鼓励企业布局海外储能项目,组建中国储能产业联盟,强化风险管控,助力产业稳健“出海”。积极主导构网型储能等核心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推动认证的国际互认,以高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韡韡)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