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并进 规模世界第一

2025-10-27 08:55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青海海西,共享储能电站如“电力银行”般吸纳着澎湃绿电;湖北应城,地下500米处的废弃盐穴变身巨型“空气充电宝”;广西南宁,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些遍布全国的生动实践,共同勾勒出新型储能蓬勃发展的新图景。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突破,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总装机40%以上,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

新型储能应用效果逐步显现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它如同电力系统的“超级充电宝”,通过在谷时充电、峰时放电,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强调。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其中,内蒙古、新疆装机规模均超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装机规模均超500万千瓦。

新型储能规模何以实现跨越式增长?答案在于顶层设计绘就的清晰蓝图与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撑。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政策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等,对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促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目前,新型储能应用效果逐步显现,2024年全年新型储能调用情况相较2023年大幅提升,浙江、江苏、重庆、新疆等多地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达到1000小时以上,成为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的重要手段。迎峰度夏期间,新型储能充分发挥‘超级充电宝’功效,为顶峰时段电力保供贡献了关键力量。”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说。

多类型技术路线加快落地

8月30日,完成168小时试运行后,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建设的1000兆瓦时“煤电+熔盐”储能项目正式投产。这是我国最大的“煤电+熔盐”储能项目,也是全国首台套吉瓦时级煤电熔盐储换热成套装备及控制系统、国家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熔盐储热技术的引入,相当于为传统热电联产机组外接了一个‘储热宝’。”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宿州电厂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机组调峰压力较小时,多余的热量可以储存进‘储热宝’,在调峰压力较大、电热矛盾突出时,释放‘储热宝’内的热量,支撑机组全力发电,完成调峰任务,从而提升煤电机组的调节灵活性。”

这是储能行业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储能领域多类型技术路线加快落地实施。截至2024年底,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各项储能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多类新型储能技术向商业化应用过渡;一批新型储能技术加速示范应用。

“5年来,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国家能源局发布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涵盖十余种技术路线,多个试点项目为国内首次工程应用,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有力促进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突破。”边广琦说,“与此同时,12个新型储能项目入选为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依托工程,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落地转化提供了应用场景。”

“随着新型储能技术深入发展,未来各类新型储能将呈现多元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共同满足电力系统复杂多变的现实需求。”张振涛说道。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