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新能源下个风口呼之欲出

2025-10-22 08:59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继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超越燃油车后,新能源船舶或将接力成为下一个风口。纯电多用途船、液态甲醇船、液化天然气船……近期,不断有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新建、下水消息传来。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已有超过1000艘新能源内河船舶航行在我国水域。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2024年用电量达1.9亿千瓦时,是“十三五”时期最高年份用电量的4倍。新能源船舶快速发展,为航运业和能源绿色转型带来新机遇。

推广新能源船舶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传统燃油船舶运行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对大气环境、河流海洋生态造成破坏。在全球倡导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大背景下,航运业作为污染物和碳排放重要领域之一,急需寻找可持续发展路径。新能源船舶以其清洁、低碳特点,成为航运业减排关键。

为何说我国新能源船舶市场已经到了爆发前夜?

从相关政策看,顶层设计日臻完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了强化新能源船舶自主设计建造能力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纯电动船舶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交通运输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为新能源船舶制造业规划了发展蓝图;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补贴措施,对新建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予以补贴,以真金白银助推新能源船舶发展。

政策持续发力,激发了企业积极性,推动新能源船舶从研发走向应用,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发展。长江海事局透露,截至目前,长江干线四川至安徽段建成投运新能源船舶132艘,预计今年辖区船厂拟建成新能源船舶406艘,未来5年新增建造意向966艘。长江干线新能源船舶发展呈现“井喷”趋势,长江绿色航运时代加速到来。

从技术储备看,我国在新能源船舶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当前,我国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技术正朝着多元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快速发展。纯电池动力船舶在短途内河航线广泛应用,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适用于中长途运输,氢燃料电池船舶、甲醇动力船舶也在加速研发试点,多种技术路线并行,船舶性能和续航能力持续提升,满足不同航行场景需求。同时,新能源船舶与自动驾驶、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不仅能自动规划最优航线,还能精准控制能耗,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从应用示范看,新能源船舶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在客运方面,纯电动游轮以其安静、舒适、环保等特点,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行体验,受到市场欢迎;在货运领域,电动集装箱船的应用,不仅降低运输成本,还减少碳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公务船领域,新能源船舶的使用,提高了执法和服务效率。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船舶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替代传统燃油船舶。其中,内河航运由于船舶密度大、航线固定,是减排重点领域。我国作为航运大国,内河船舶中新能源船舶占比不足1%,且船龄达到国际警戒线的老旧船舶数量众多,船舶绿色化改造空间巨大。可以说,新能源船舶规模化发展已蓄势待发。

针对新能源船舶的一些核心痛点,还要加大攻关力度。经济性问题是其推广的一大障碍,锂电池价格较高,氢燃料电池成本更加高昂,导致前期投入过大,资金回收期限长,限制了规模应用。技术瓶颈也不容忽视,电池能量密度低、充电效率低、安全技术待突破等问题,限制了船舶续航里程和应用范围。此外,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码头充换电、加氢系统覆盖面不够广,设备不兼容,以及标准规范不统一等问题,也制约了新能源船舶发展。

新能源船舶正处于从政策驱动走向市场内生发展的转折点。解决经济性问题,需要继续加大补贴力度,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突破技术瓶颈,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完善配套设施和标准规范,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随着这些问题逐步解决,新能源船舶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