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黑色能源”的绿色革命

2025-10-22 08:51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展场外,两辆印有“零碳排放 绿色生活”的通勤车穿梭,没有轰鸣和尾气,只有一抹流动的绿意……近日在陕西省榆林市举行的第十九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第三届西部氢能博览会(以下简称“煤博会”)上,这款氢燃料电池车承担了嘉宾接驳的任务。

据介绍,这款汽车一次加氢可行驶400公里,是陕西氢能运力有限公司投运的榆林首批氢能通勤车,已累计安全运行1.5万公里,减碳近10吨。这次盛会,既是煤炭及能源化工产业的交流合作窗口,更成为榆林能源产业展示转型成果、链接全球客商的大舞台。

智能攻坚,煤矿焕新颜

走进展馆,智能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山东伯特利工业科技有限公司展位,智能拣矸机器人正在演示自动分辨煤和矸石的工作,每小时抓取可达6000次。公司技术总监翟冰介绍:“这款机器人不仅能替代人工完成繁重工作,维护成本也非常低。”

从综采设备到巡检机器人,19年来,榆林煤博会见证了煤炭产业从“机械化”到“智能化”的升级之路。

井下巡检机器人自主行走,采煤机地面远程操控,AI算法实时预警风险……在地处榆林的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这些在展会上看到的技术已成为日常现实。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曹家滩煤矿构建了智慧矿山体系,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跨越。

“从地面操纵井下设备割煤,到智能装车‘全煤流系统’一键启停,都可以在这个工作面实现。”陕西陕煤曹家滩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江斌告诉记者,智能化采煤不仅将井下巡检人员从15人减少到5人,还大幅提升了安全性和效率。

这一变革得益于政策推动。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榆林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更强支撑。

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曹治说:“智能化是煤矿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必须凝聚政、产、学、研、用各方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树立行业标杆。”

目前,榆林已建成31处智能化矿井、85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智能化产能占生产总产能的78.7%,99%的煤矿实现综合机械化,安全绿色开采水平显著提升,走在全国前列。

绿色转型,“碳”寻新价值

煤博会上,绿色低碳技术同样成为焦点。在国家能源集团展台,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吸引众多专业观众驻足。

在榆林,这项技术已经有了实质应用。在国能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巨型捕集塔将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起来,液化后封存于千米地下,成为全国煤化工领域首个大型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示范项目。

榆林的绿色转型有着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撑。榆林市能源局副局长郭雄表示,该市正积极探索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以及推动煤化工生产过程零碳化、负碳化的道路,主动融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发展大潮。

同时,榆林持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兰炭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走煤化工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支持一批减碳项目加快投运。

氢能产业是榆林绿色转型的另一重要支点。在1万平方米的氢能全产业链展区,陕西氢能、航天六院、榆林创新院等龙头企业及科研机构,系统呈现了从制氢、储运、加注到燃料电池及终端应用的完整链条。

在煤博会同期举行的全省氢能产业链工作推进会上,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省氢能产业链链长张晓光表示:“氢能产业是我省构建绿色低碳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一环。”目前,榆林将氢能产业列为全市10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每年拿出3亿元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全力打造“西部氢能之都”。

从“灰氢”到“绿氢”,从制储到应用,一条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正在榆林加速形成。陕西氢能运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刚透露:“我们计划到2030年,实现1万辆氢能重卡、5000辆公共交通及公务车辆运营,投用400座加氢站。”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