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系统性推进鸟类保护与生态治理

2025-10-10 13:21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晴雨表”。它们的生存状况直接映照出生态环境的优劣,关乎人类福祉与永续发展。

加强鸟类保护,不仅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实践,也是我国履行国际公约、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鸟类保护工作迎来历史性机遇。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面强化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不断提升候鸟迁飞通道治理能力,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从1981年我国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到如今全球种群数量日益壮大,书写了物种保护的奇迹;从最初单一物种或单一类群的地面监测,逐步发展为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网络……我国在鸟类保护领域不断拓展广度、提升力度,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向系统化、现代化。

在法治保障方面,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构筑起严密的保护网络,《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等顶层设计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鸟类保护正从单点保护向全通道协同、从应急救护向系统治理转变。多部门联合开展的“清风行动”“网剑行动”形成执法高压态势,志愿者“护飞行动”广泛开展,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科技正成为鸟类保护的核心驱动力。卫星追踪揭示候鸟迁徙密码,AI识别实现物种自动监测,大数据分析预测种群动态,这些技术创新极大提升了保护工作的精准性和预见性。然而,数据孤岛、标准不一等问题仍然存在,亟需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鸟类动态数据库与智慧监测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管理。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候鸟保护合作,通过履行国际公约、签署双边协定、参与多边机制等方式,不断提升在国际候鸟保护事务中的话语权。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候鸟保护获得国际认可,更为全球候鸟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公众参与是鸟类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基础。“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已成为普及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参与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公众通过观鸟、拍摄、巡护等方式融入保护实践,在江西鄱阳湖、云南大山包等地推广的“社区共管”与生态产业模式,有效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协同,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形成了保护的内生动力。

展望未来,我国鸟类保护仍面临气候变化、栖息地破碎化、人为干扰等多重挑战。我们需要加快编制《全国鸟类保护中长期规划》,推进候鸟迁飞通道整体保护与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鸟类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观测与研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推动社区参与机制创新,促进保护与民生协调发展。

守护蓝天精灵,不仅是生态议题,更是文明命题。从制度设计到技术赋能,从政府主导到全民行动,我国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生态文明理念。应持续凝聚各方力量,通过系统推进、智慧治理、全球协作,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作者:江红星,系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