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锚定“人海和谐”建设海洋生态

2025-10-10 13:21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文明的源泉。海洋生态关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现和未来。近日,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联合多部门发布的《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状况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海洋生态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与示范样板。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跨境合作等一系列务实举措,积极构建海洋生态治理新格局,为全国乃至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扎实深入海洋生态建设,经过不懈努力,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珊瑚礁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珠海全方位构建海岛生态系统,整治修复受损岸线累计3.9千米、边坡复绿5公顷、裸地复绿24公顷,全岛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4%,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2017年至2021年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数量稳定在约2600头,种群数量稳中有进。

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事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人海和谐共生之路。国务院开云online(中国)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提出的“八个坚持”,为我国海洋生态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生态环境部实施的《美丽海湾建设提升行动方案》,重点建设110余个美丽海湾,是系统提升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海洋生态保护政策与方案的实施和完善,夯实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制度。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开发与保护不能兼顾、科技赋能治理技术不完善等。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关系国家兴衰安危,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任重道远,仍需大家共同努力。

坚持多元共治,构建粤港澳海洋生态协同治理机制。粤港澳大湾区由“9+2”个城市构成,各城市之间关于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存在差异。因此,要加强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形成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推动构建海洋生态各区域一体化机制。同时,完善区域整体规划,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制定跨区域合作规则,实现统筹治理与区域联动。明晰政府、企业、公众等主体责任,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以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大格局,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创新海洋生态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海洋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应坚持优先保护生态的原则,统筹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例如,把海洋生态脆弱区、海洋珍稀濒危物种生存区等划入海洋生态开发与保护红线,严格限制开发活动。推进岸线和滩涂湿地保护恢复、生态系统常态化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海洋污染协同治理,严控陆源污染物排放入海,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大海洋垃圾监控和清理力度。走出一条开发与保护并重、生态治理与资源保护修复并举的人海和谐发展之路,绘就人海和谐新画卷。

坚持科技引领,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体系。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积极发挥科技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引领作用,通过观测、模拟、预测三位一体途径,精准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如海洋温度、水声通道、鱼群变化等,做到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突破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透明海洋”建设。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海洋生态治理与检测,借助智能机器人、无人机、卫星等高科技产品,动态监测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中华白海豚、海龟等海洋珍稀生物的生存状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海洋”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