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

2025-10-09 09:31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日前,经济日报刊发深度调研报道《大连逐浪》,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该文全面展现大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的新举措新成果。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就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专访了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熊茂平。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考察时指出,要顺应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请问在培育海洋工程制造、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方面,大连市近年来取得了哪些突破?未来有哪些重点发力方向?

熊茂平: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培育海洋工程制造、提高海洋开发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产业规模实现新突破。2024年,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实现产值约620亿元、同比增长12.7%,年建造能力达1200万载重吨,总装建造能力居全国前列。目前,全市“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在手订单量”三大指标的国内占比由2023年的8.7%、15.7%、15.2%提升至13.5%、18.6%、17.5%。其中,中船集团大连造船、中远海运、恒力重工、中远川崎等4家大型总装企业在手订单充足,排期均已到2029年。二是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单舱世界最大1.3万立方米B型LNG燃料舱等高技术船舶和配套产品成功交付。三是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抢抓国家谋划推动全国船舶产业提质升级机遇,积极谋划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项目,深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盘活各类资金资源资产,以重大项目建设推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四是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我们把深远海养殖装备作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新赛道,积极发展重力式网箱、养殖工船等产品。

下一步,我们将在LNG、LPG、超大型集装箱、豪华邮轮等重点方向发力,全力建设世界级高技术船舶与高端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一是全力构建优势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以长兴岛、旅顺口、大连湾、太平湾为重点,因地制宜布局大型远洋船舶及深海装备产业链,全面增强产业集聚力、引领力、竞争力,培育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优质企业,持续擦亮“大连制造”品牌。二是全力推动船舶海工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围绕高端船型设计、新型动力系统、关键部件等领域,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全面提升高附加值船型及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全力抢占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加快塑造大连船舶海工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三是全力推动船舶海工产业全链条协同融合。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构筑产业链配套完整的集群生态,打造国际领先的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研发设计高地、总装制造高地、维修改装高地、试验验证高地,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生动局面。四是全力打造具有鲜明大连特色优势的绿色船舶产品谱系。全面推行绿色造船,积极开展LNG、甲醇、氢、氨等低碳、零碳燃料船舶研制,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记者:2024年11月,国务院批复《大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大连是“现代海洋城市”的城市性质。中共大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六个建设”目标任务,其中包含“建设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城市”。请问大连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有哪些基础和优势?面临哪些挑战和难题?

熊茂平:在基础和优势方面,一是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大连海洋空间资源丰富、战略枢纽地位重要,地处北纬39度,横跨黄渤两海,是“一带一路”建设海上战略节点、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二是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海洋经济五大类28个细分产业中,大连有26个;15个海洋主要产业中,大连有13个。经过多年深耕,已形成了以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化工业三大海洋产业为主导,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四大海洋产业为支撑,其他多个海洋产业为补充的“3+4+N”产业发展格局。三是海洋科创能力强劲。例如,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水下机器人工程中心自主开发的水下机器人,已用于中海油海上作业平台拆除、海底电缆敷设监理、大坝安全检测、海洋科考等。四是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大连毗邻渤海辽东湾和黄海北部海洋岛两大渔场,海洋生态环境多样,海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五是港航基础条件优越。大连海运航线达106条,大连港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互联互通,覆盖RCEP成员国核心港口,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231个,118个深水泊位,特别是拥有45万吨的油品码头,40万吨的矿石码头,14万吨的集装箱码头,可以承接世界主流各等级船舶停靠。

虽然,我市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上积累了一定基础,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一是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仍需完善。在资源整合、要素配置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海洋经济发展的效率和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质量。二是海洋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船舶等传统产业亟待转型升级,海洋服务业能级偏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三是科技创新支撑力还不够强。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仍需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还需深化,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成效不够突出。四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开发海洋资源与实现海洋生态有效保护还不够协调,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亟待加强。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考察时指出,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请问大连市近年来在高新区建设中如何统筹“高”和“新”两篇文章?未来,如何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落实到具体行业、具体产业、具体产品上?

熊茂平:在高新区建设中,我们着重在发展高新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生态、完善创新机制等方面发力,统筹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一是坚持以“高新”理念指导发展实践。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新区重要指示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一体贯彻、一体落实,作为市委常委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出台相关意见方案和工作清单,进一步突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主责主业。二是聚焦产业发展谋划“高新”大文章。在产业规划上,对标国际国内高科技发展前沿和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产业立区、超前谋划,编制了《大连高新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建立“1+8”产业链推进机制,以数字技术为底色,重点打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人工智能、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洁净能源、生命科学、海洋科技八大优势产业链。在产业政策上,围绕服务产业规划落地落实,精准制定符合高新特色的产业政策,出台《大连高新区支持鼓励平台经济发展的若干举措》《大连高新区促进车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三是推动创新创业助力“高新”发展。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政事企”协同工作体系,充分利用高校创新资源和地方产业资源,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00余个,挖掘科技成果500余项。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数字赋能工业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物联网、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更多依靠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增长模式转变,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环节取得创新突破,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落实到具体行业、具体产业、具体产品上。在工业软件领域,推进东北三省一区工业软件创新中心建设,依托英特工程仿真联合国内各地区优秀工业软件厂商,打造面向东北优势装备制造业的行业专用软件。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依托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长征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联通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建设,持续推动全市中小企业数转工作,重点在轴承和汽配两个细分行业形成一批N+X(共性+个性)解决方案和产品。在车联网领域,我市未来将大力推动智能座舱产业链向前拓展,以“智能座舱产业链+智行云网数据链+核心部件供应链”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和平台项目,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在人工智能领域,夯实人工智能研发技术基础优势,重点推动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具身机器人的研发生产,挖掘和储备一批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建设推广化工、海洋、软件开发等行业垂直大模型,探索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感谢经济日报一直以来对大连工作鼓劲、加油的宣传报道,希望经济日报持续关注、报道大连,传播大连好声音,凝聚正能量,助力大连在推动新时代东北、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