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守绿水青山 促绿富同兴

2025-09-11 09:09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行走之江大地,绿水青山可触可见,“金山银山”可感可及。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

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1.15万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超9万亿元,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经济强、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久久为功守护绿水青山

黑熊嬉戏,黑麂漫步,白颈长尾雉觅食……衢州开化县,郁郁葱葱的山林里,红外相机捕捉到的珍稀动物越来越多。“生态一年比一年好。”护林员汪树龙慨叹,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浙江把生态保护修复摆在基础性位置,久久为功守护绿水青山。

多措并举大抓保护。舟山嵊泗县坚持源头治理、陆海统筹、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完成13.6千米的海岸整治;温州洞头区拆除76.8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建设15万立方米人工鱼礁,曾经贫瘠的滩涂重新成为青蟹、跳跳鱼的乐园。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陈渊介绍,今年上半年,全省23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6.7%和36.2%。

科技助力生态智治。金华婺城区,一座大楼楼顶上的颗粒物光量子雷达24小时监测空气中的颗粒物污染源。“这台设备能够动态绘制‘大气污染地图’,工作人员可以据此快速赶往现场,控制污染源。”金华市生态环境局婺城分局大气科副科长施伟昌说,数据与图像结合,助力精准科学治污。

机制创新激发活力。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自2012年以来,浙江与安徽接续开展三轮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如今,新安江水质连年达到补偿条件,浙江已累计向安徽支付25亿元。同时,两省还合作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推动“生态共保”向“产业共兴”延伸。

深化“五水共治”,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联合国最高级别环境奖项“地球卫士奖”……浙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修复,实现从局部环境恶化到全域环境显著改善的跨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20年来,浙江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高到98.6%;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26.1微克每立方米。

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废旧衣物投进生产线,经十几道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高性能聚酯纤维……位于绍兴市的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科技赋能实现旧物循环再生。

“循环利用可有效降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该公司董事长郭永忠介绍,公司每年处理废旧纺织品达4万吨、生产再生产品3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万吨、节约石油40万吨。

“十四五”期间,浙江累计对83个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总投资超7000亿元,打造了废旧纺织、废旧塑料、废旧金属等一批百亿级再生资源产业。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正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

湖州长兴县,以生产铅酸蓄电池闻名,也曾经历环境污染之痛。

当地痛定思痛,通过两轮整治提升,推动铅酸蓄电池行业向新能源电池转型升级。经重组整合,当地电池企业数量从175家减到16家,产值却增加了14倍,贡献的税收增加了6倍。

近年来,浙江着力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额达1980亿元,同比增长15.2%;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9.8%。

从城市到乡村,绿色发展正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曾经的废弃矿场,如今成为绿色宝藏。高大的杉木直指蓝天,珍贵的楠木幼苗、成片的灵芝在林下荫蔽处旺盛生长……丽水庆元县,已累计种植林下中药材2.7万余亩,年产值达1.3亿元。“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双向奔赴,绿水青山里蹚出强村富民路。”庆元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夏瑞满介绍,2024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90.1亿元,较2022年同比增长34.2%。

浙江还着力提升能源绿色低碳水平。“20年来,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以上,是全国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省份之一。”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全面打造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截至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

生态优势转化为民生福祉

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20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到1.83,美丽经济成为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乡村,产业富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推进。

浙南山区,温州文成县,境内飞云江水质优良。当地着力保护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发展生态旅游、水资源深加工等。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当地每吨水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

宁波鄞州区东钱湖镇建设村,湖水碧波荡漾,湖畔粉墙黛瓦,现代建筑与古老村落交融,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村民朱春宁告诉记者,这里过去曾是工业区,污染严重,噪声大,长期困扰周边村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东钱湖加强环境保护修复,调整产业结构,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并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同时持续升级农村环境整治标准,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努力铺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在城市,“推窗见绿、开门入园”正由美好愿景变成生活实景。

钱塘江绿道等成为市民休闲与游客打卡的热门地;历经10余年深耕,在高架桥上打造超过500公里的月季花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杭州以“绣花功夫”持续优化城市环境,主城区基本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实实在在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4年,浙江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为88.71,13年来连续上升。

“‘两山’理念是发展观、生态观、文明观的全新升华,指引浙江大地发生了深层次精彩蝶变。”浙江省委书记王浩表示,站在新起点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路,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生态省。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