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资源型经济转型:山西新途

2025-09-09 08:57

来源:证券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太行山下,风机阵列如白色森林般转动;吕梁山脉,光伏板的金属光泽在阳光下流淌;满载煤基新材料的列车从太原出发驶向全球——这是2025年的山西,一个正经历脱胎换骨的传统能源大省。

山西,这片因煤炭而兴的土地,曾因“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面临转型阵痛。自2019年成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以来,这片土地悄然蜕变:煤炭产业向智能化攀升、产品向高价值跃迁,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加快布局。山西这个能源大省,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改革六年来成效如何?未来还面临着哪些挑战?《证券日报》近日走进山西进行调研,看能源大省如何打破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持续激发产业转型活力。

不止于煤:能源大省转型

山西兴于煤,该省煤炭储量约占全国近1/4,2020年至2023年,连续四年煤炭产量居全国首位。2024年山西省规模以上企业原煤总产量近12.7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6.7%。

山西的发展也囿于煤。长期以来,山西经济以煤炭及相关产业(焦化、电力、冶金等)为支柱,煤炭产业占比一度超过GDP的30%及财政收入的50%。

“受资源产业长期主导的影响,山西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资本和人才主要集中在煤炭及相关行业。其他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安永山西分所主管合伙人章晓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在此背景下,山西积极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新路径。

早在2006年,山西就提出全面转型。19年来,山西省相继出台多份政策文件,推动煤炭产业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将煤炭从初级燃料升级为高价值产品。

国家层面对山西转型寄予厚望。2012年,国务院批复了《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标志着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要求山西通过综合改革试点,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

章晓亮表示,目前山西能源革命主要围绕传统能源清洁化与高效利用、新能源规模化与系统化布局、能源产业链延伸与创新驱动等方面展开,包括打造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如煤制氢、煤基新材料等“煤-炭-材”三级转化体系,布局新材料、光伏、氢能、储能等省级重点产业链。

国有企业在山西产业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在传统能源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带头引领作用。山西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副部长王云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山西省属国资国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能源革命主要思路是两端发力,其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其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产业焕新:煤炭开采走向智能化

煤炭,是山西的经济根基,更是转型的起点。如何让传统支柱产业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山西发布《全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和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推进煤矿生产智能化;在全国率先发布煤矿智能化建设标准体系,引进华为矿山军团,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山西煤炭生产,正变得越来越“聪明”。

“将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技术引入煤矿智能化建设,推动煤矿装备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实现煤炭生产过程中的无人值守,提升煤炭开采效率,成为山西煤炭行业的奋斗目标。”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国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据悉,该公司在智能矿山领域深度布局。

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新元煤矿是我国首座5G煤矿。在新元煤矿调度室,记者看到,一块巨型电子屏实时显示井下瓦斯浓度、采矿场景等,通过掘进数字孪生系统,调度人员可远程掌控生产全流程;智能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井下巡检,AI识别技术实现安全隐患自动预警。

新元煤矿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5G技术的赋能下,1秒钟,可以进行一次全部人员车辆的精准位置信息定位;2秒钟,全矿安全生产数据会进行一遍自动分析;3秒钟,1次生产系统全面巡检已经完成,128处AI视频摄像头,实现了从采掘、运输、排水到选煤的全流程监管智能化。

新元煤矿是山西煤矿智能化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末,山西已有268座智能化煤矿,先进产能占比达83%,“无人值守”“远程操控”成为煤炭生产新常态。根据《山西省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意见》规划,2030年山西各类煤矿要基本实现智能化。

价值跃迁:煤不只是煤

在传统认知中,煤炭主要作为燃料用于供热与发电。如今,随着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煤可以变成油、气、烯烃、甲醇、乙二醇等高附加值产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已发展到931万吨/年、74.55亿立方米/年、1972万吨/年、1143万吨/年,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高强丝等产业培育取得积极进展。

随着煤气化、液化工艺技术持续突破,山西加快跳出“挖煤—卖煤”的传统路子,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

2023年,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推进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煤炭向原材料转化。具体包括加快培育高端碳材料,发展壮大碳基合成材料,拓展提升新型焦化材料,稳妥发展煤基储能材料等。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煤炭深加工技术可有效拓展产业链应用场景,相关衍生材料在汽车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作为全国煤炭资源大省,山西推动煤炭从传统燃料向高附加值原料转型具备双重优势:既可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原料成本,又能通过精深加工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

阳泉市作为有名的无烟煤基地,被赋予了打造低成本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的重任。“优质的无烟煤提取出来的无粒金软碳作为富集晶格材料,可以更好地容纳电子浓缩电容器,是钠离子电池碳基负极材料的上佳原料。”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产业技术研究总院院长王可琛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记者注意到,搭载着华阳集团钠电池的新能源车已在山西太原街头广泛应用。

清徐县是传统焦化产业大县,如今,这里的高纯制氢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在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锦能源”)的生产车间,炼焦副产品焦炉煤气不再被简单燃烧,而是通过提纯技术转化为99.999%的高纯氢,输送至加氢站,为氢燃料汽车提供动力。“焦炉煤气含氢量达60%,过去是废气,现在是宝贝,一条‘煤—焦—氢’产业链让煤炭价值翻了几番。”美锦能源氢能事业部山西负责人马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林伯强认为,山西需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投入,重点突破煤炭高效转化关键技术,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化水平。

多元发力:风、光、氢、储并举

作为中国能源大省,山西破解“一煤独大”难题,需坚持破立并举,而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

目前,山西已具备陆上6兆瓦、海上10兆瓦风机及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全钒液流电池实现智能化生产,“晶硅—拉棒—切片—电池—辅材—组件”光伏产业链初步形成。

晋北地区历经数十年高强度开采形成的大面积采煤沉陷区,如今已化身为发展光伏产业的资源。今年3月27日,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左云16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式破土动工。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的立体开发模式,旨在实现一边发电、一边进行生态修复的目标。

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晋能科技”)通过二步制绒工艺优化表面钝化、硼扩高阻浅结提升转换效率等核心技术突破,实现量产电池片效率达27.0%,良品率突破98.5%,双面率稳定在90%以上。

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表示:“公司的‘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研发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关键产业化设备已逐步配齐,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的完整技术链条。此外,公司针对大型地面电站、工商业屋顶、户用光伏等差异化需求,构建全场景应用体系,为各类场景输送高效可靠组件产品,以深厚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筑牢产品竞争力,助力光伏产业发展。”

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如何稳定消纳绿电?为破解难题,山西正加快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等方面建设,全钒液流电池实现智能化生产,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支撑。

山西通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建设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的企业之一。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基地依托跨省区特高压通道,以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形式将清洁电力外送至中东部负荷中心消纳,实现多元化清洁能源发展路径。”

据山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山西省新能源装机达到6189.45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的比重达到50.37%。与此同时,山西省新能源企业参与绿电交易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已由2021年的1家发展到如今的143家。2024年,山西新能源外送交易电量164.4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其中绿电交易量76.6亿千瓦时,连续两年绿电外送全国第一。

蹚出新路: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当前,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全球经济结构面临重塑。对于山西来说,蹚出一条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必须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核心抓手。

如何发挥山西能源大省优势,实现攀“高”向“新”?2022年,山西省能源局出台《虚拟电厂建设与运营管理实施方案》,这是全国首份省级虚拟电厂实施方案,创新性构建“分时价格+红利分享”的市场化机制,将分散的充电桩、用能大户等资源纳入智慧能源网络,探索出“零碳调度”的创新范式。首批试点企业山西风行测控股份有限公司率先以现货模式入市交易,通过“报量报价”响应电价信号,引导用户在电价低谷增荷、高峰减荷,实现源荷精准互动。

虚拟电厂的蓬勃发展也为相关企业带来机遇。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来电”)是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生态运营商,针对山西重卡运输密集的特点,特来电打造了横贯临汾、长治、阳泉、晋城、运城等地的800公里走廊,目前已在山西建成重卡超级充电站277座,累计服务重卡车辆超400万次,累计充电量突破5亿度。

特来电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公司持续参与到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多个电力交易品种,探索出“服务费+电网辅助收益”的新型商业模式,形成了覆盖“发—储—充—用—调”的虚拟电厂运营能力,实现了企业发展与能源转型的深度融合。

对于未来发展,特来电副总裁周小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下一步,公司计划将重卡超快充系统与虚拟电厂技术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运营平台的技术支持开展精准运营,把“新能源汽车充电”转变为“可调度能源资源”,把每一座充电站打造成“智能节点”。

如果说虚拟电厂是在“输电”上做文章,那么发展数据中心,则推动山西从输煤、输电进一步向输出算力转变。

作为传统能源大省,山西不仅能够充分满足数据中心的高耗能需求,其凉爽的气候更为数据中心散热与节能提供了天然优势。加之紧邻京津冀的区位条件,山西与算力产业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

2021年,《山西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山西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鼓励开展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应用、超算中心建设,提升算力支撑能力;推进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

如今,伴随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抖音有限公司、北京秦淮数据有限公司等一批头部企业的算力项目相继落地,山西正在形成多元布局、集群发展的算力新图景:太原数字产业集群、阳泉“数智新城”、吕梁“数谷”等一批新兴场景加速涌现,推动传统能源基地向算力沃土快速转型。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曾经以“煤都”闻名的大同,如今有了“算力之城”的全新身份。截至今年上半年,大同已累计完成算力相关投资282亿元,投运服务器73.6万台,总算力规模接近2.5万P,城市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第三,已成为环首都地区重要的算力节点城市。

与此同时,大同还积极构建算力全产业链生态,培育服务器制造企业和数字服务企业,建设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初步形成“算力设备制造—算力基础设施—算力服务与融合应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发展算力是大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也是破题能源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在近日召开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大同市委常委、大同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宁文鑫表示。

不过,谈及山西省能源革命下一步的发展,王云对记者坦言:“山西转型还面临一些困难。一是转型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配套机制。”

山西的蝶变,是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深刻革命,是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成功探索。通过智能化筑基、产业链拓新、能源结构调整、未来产业育强,山西正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在政策、金融、企业等多方合力下,山西的能源革命,不仅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也为国家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贡献了关键的“山西力量”和可借鉴的“山西方案”。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