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转型发展

2025-09-09 08:55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能源问题是各国国家安全的优先领域,抓住能源就抓住了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的牛鼻子。纵观世界发展史,能源革命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相互依存、相互驱动,共同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然而,化石能源长时间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能源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能源转型是指因既有能源体系难以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求,依托先进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主体能源更替,进而带动能源供给消费、产业组织、监管治理等模式乃至理念的变化。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大方向基本一致,即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这也反映了各国对能源转型发展战略价值的共识。从产业发展看,能源是基础性生产要素,能源技术的进步有利于降低生产用能成本、提升能源清洁利用高效水平,既能帮助传统高耗能产业重塑产业链价值链,也能推动电动汽车、储能等新兴产业爆发式增长。从生态环境看,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提升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可从源头上减少温室气体及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从国家安全看,能源转型有助于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有效减少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为关键基础设施等提供更为可靠的能源供应保障。可以说,能源低碳转型关乎发展全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加快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

能源革命深入推进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近年来,我国能源革命取得重大进展,能源供给保障基础不断夯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能源效率和结构大幅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超过26%,以年均3.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源效率持续提升。从2012年至2024年,煤炭消费比重从68.5%降至53.2%,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9.7%增至19.8%,能源结构加速转型。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的10.27%,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以及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均实现场馆100%使用绿电供应,绿色用能模式逐步普及。

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快形成。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约14.1亿千瓦,已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煤炭开发加快向绿色、安全、智能转型,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水平,天然气产量达到2400亿立方米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超3亿千瓦,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19.5万公里,基本形成油气“全国一张网”。“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传统能源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风电、光伏发电技术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效晶体硅、钙钛矿等光伏电池技术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壮大,已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大规模发展潜力。一系列领先的技术与扎实的产业基础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走深走实。

能源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高效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的油气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以及绿电、绿证、碳交易机制,合理制定电网、天然气管网输配价格,全面放开工商业销售电价,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制定能源法,强化能源市场监管、电力安全监管以及能源政策和项目落实情况监管,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

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加快构建。我国的风电、光伏产品已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力推动了相关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大幅下降,为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作出突出贡献。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领域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了合作关系。倡导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截至2024年底,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能源投资已超过传统能源投资。

保障能源安全面临挑战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程度不断加深,保障能源安全面临多重挑战。

从国际看,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频发,加快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愈发紧迫。然而,受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国际能源市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环境和气候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绿色贸易壁垒增多,全球能源转型面临波折。

从国内看,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

能源消费持续增长。“十四五”前4年,我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消费量累计增长约9.8亿吨标准煤,是“十三五”时期5年增量的1.5倍。特别是近年来,以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带动了能源电力需求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能源需求仍将保持持续增长。

能源供给制约较多。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能源结构偏煤,在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煤炭供给面临着日益明显的环境约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禀赋一般,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和40%,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新能源资源丰富,但风、光等新能源大规模供给消纳受到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电网调峰储能智能化调度能力以及新能源自身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的物理特性等因素影响。水电、核电具备发展潜力,但相关项目往往面临周边环境复杂、安全要求高、建设周期长等挑战,形成有效供给仍需解决成本约束等问题。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能源领域投资大、周期长、惯性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仍面临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能源企业发展面临经营难与创新难,传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更多政策支持;部分能源关键核心技术和材料仍面临“卡脖子”难题,且全球新能源技术持续快速更新迭代,现有优势领域存在被超越的风险;新能源发电量提升造成电力系统调节等成本的上升,电力产供储销各环节间的成本公平分担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能源新模式新业态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繁荣市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并网消纳、市场机制、监督管理等提出新要求。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治本之策。需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从近中期来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碳中和,应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促进化石能源消费达峰。把握不同品种化石能源达峰时序,推动煤炭、石油的消费总量于“十五五”中期左右达峰。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逐步推动能源增量全部由非化石能源满足。

二是夯实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持续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有序推动水电、核电、生物质能发展,加大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电力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守牢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底线,健全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强化能源安全预警能力,完善能源风险应急管控体系,提升能源系统安全运行和抵御风险能力。

三是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持续推动能源技术迭代,加强全固态电池等新一代关键技术的创新布局,巩固我国在新能源优势领域的领跑地位。强化储能多元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打造绿氢全产业链示范工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零碳能源系统,加快可控核聚变等颠覆性技术和相关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为重点,强化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管,更好发挥电力市场消纳新能源、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的功能。完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促进成本有序传导、合理分担。健全碳市场、绿色金融等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机制,推动清洁能源产业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五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鼓励外商参与我国新能源领域研发投资,深化能源全产业链合作,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引导企业对接海外市场并提升产品竞争力。深化南南合作,助力欠发达国家提升能源可及性与低碳发展能力,共同推动世界能源转型发展,共谋合作共赢之道。

从远期来看,要推动能源“五化”转型,全面建成新型能源体系,确保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

能源消费电气化。在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持续推动电能对传统能源品种的大规模替代,到2060年将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提高到60%甚至更高水平。实现电力作为最主要的终端能源品种,与热力、氢能等协同互补,共同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居民高品质用能需求。

能源生产低碳化。不断扩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水能等开发利用规模,持续提升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促进低碳零碳利用,到2060年实现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重从“八二”向“二八”转变。

能源供需互动化。将能源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综合能源服务、智慧用能模式大规模应用,使能源需求信息及时向供给侧动态反馈,实现从“源随荷动”、以需定供、供应单向调节的平衡模式向能源系统智能灵活调节和供需实时互动的模式转变。

能源装备现代化。能源技术装备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基础。不断强化创新能力、壮大装备制造产业,推动能源产业成本和竞争力逐步主要由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决定,降低化石能源稀缺性对优化产业成本的影响。

能源治理科学化。根据分布式能源、能源供需自平衡单元快速发展需要,以及能源生产组织方式由集中式、一体化向分散化、扁平化、去中心化转变趋势,健全主体多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更好发挥政府战略规划、监管与服务职能,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吕文斌 苏 铭 作者分别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