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关键时期

2025-09-08 08:52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第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展(第四届EESA)日前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展馆内,全球首款智能体储能系统EN 8 Pro展位前围满了专业人士。不远处,Elementa金刚系列电池舱与新能源制加氢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吸引国内外客商目光……众多创新产品的集中亮相,折射出我国储能产业从“单一功能”向“系统智能”、“短时调节”向“长时支撑”、“独立应用”向“多能协同”的发展趋势,引领着全球储能产业发展风向。

产业创新进程加快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全方位带动产业创新进程,技术、产品频频“上新”。

本届展会上,多家头部企业展示了最新创新成果。在远景科技集团展台,EN 8 Pro成为焦点。该系统基于AI大模型,内置Trade Agent交易智能体和Grid Agent构网智能体,促进储能系统与电力市场、电力系统的自主高效互动,推动储能与AI融合进入新阶段。其中,交易智能体通过大模型矩阵,自动整合气象数据、市场信息、电价曲线、负荷预测等,实现峰谷电价精准预测。在用电端,AI负荷预测大模型可使负荷预测准确率超97%。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智能体打通了交易、生产和运维环节,通过智能排程,确保了全生命周期收益最优。

当前,光伏行业正从“制造为王”走向“解决方案为王”的时代。在此背景下,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正不断加码储能等相关业务,大力发展绿色能源。

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是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储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展会现场,江苏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展示的Elementa金刚系列AC解决方案,凭借全方位的安全升级与性能突破,吸引众多观众驻足交流。“展台前展示的这款5兆瓦时直流侧电池舱产品,单舱有12个电池簇,48个组合锂电池电池组,4992颗314安时的电芯,一次最多可储存5015千瓦时电。”该公司华东区销售经理陶煜恺介绍,这款产品主要应用场景在发电侧,如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配储以及电网侧的独立共享储能,可有效削峰填谷,抑制电网波动。

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各类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已投产装机的96.4%。此外,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等技术路线,占比各为1.0%。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等创新技术路线加速应用,新型储能技术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介绍,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涵盖全球工程应用的主要技术路线。

如今,液流长时储能的崛起,有望改变行业“技术路线图”。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企业,国能信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前瞻布局全钒液流长时储能系统。“这款产品具备高安全、长寿命、低衰减三大核心优势,在深度放电的情况下不会损坏电池,无燃烧爆炸风险,使用寿命可达20年。当前,该系统主要面向独立储能电站及新能源配储应用,‘十五五’期间将重点落地化工园区、港口、煤矿等高安全性要求应用场景。”国能信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张毅博说。

眼下,在“技术+商业”双轮驱动下,中国企业正走向全球,为构建韧性电网提供更多可能。

北京天启鸿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启鸿源”)也是本届展会的参展商,该公司在浸没式液冷技术应用上处于行业前沿。这项技术将电池等核心部件完全浸没在特种冷却液中,能实现更均匀高效的散热,从而显著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目前,天启鸿源的交直流储能一体机在使用智能液冷温控辅助后,功耗降低20%,可有效节约运营成本。近日,天启鸿源的母公司——江苏同力日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介绍,天启鸿源已经与壳牌中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全浸没式液冷技术及产品展开合作,共同开发更安全、更高效的储能解决方案。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2025年是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今年1—6月,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42.6吉瓦时,同比增长27.5%。上半年,全球电池储能系统装机总量达86.7吉瓦时,同比增长54%。如此迅猛的增长速度远超行业预期,标志着储能市场正步入加速扩张的新阶段,也助推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在江苏,当储能与氢能相遇,一场关于能源利用效率与应用场景的革命上演。展会上,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的新能源制加氢能系统整体解决方案颇受关注。作为系统组成部分的35/70兆帕加氢站和加氢机,已取得整机防爆认证、TUV认证,可兼容SAE J2601国际标准。该企业工作人员王佳骆介绍:“该加氢站是国内首个日加注能力达1000千克的撬装式全集成加氢站,加氢区可单独放置,满足各种现场需求。我们还运用AI智能监控、红外数据通信等技术,保证车载氢瓶压力及温度安全,目前已经在重型卡车上应用。”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加速向“车能路云”深度融合迈进,能源生产、存储与消费模式正在重塑。

展会上,深圳英飞源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V2G车网互动解决方案,引发广泛关注。该系统包含的22千瓦充放电桩,在具备高防护等级的同时,还支持电动汽车在闲置时向电网反向供电,既能平衡电网负荷,还可为车主创造收益。“我们通过‘飞充网’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能源流动,推动电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升级为移动储能单元。”该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技术已在深圳、重庆等地开展规模性商业化验证,并定期举办V2G放电活动推进产业化进程。

纵观本届展会上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无不证明储能不再是“电力系统的配角”,而是“新型能源体系的核心引擎”。从“跟跑”到“领跑”,中国在储能领域的技术创新,不仅为国内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成长空间,也为全球电力系统提供了更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落地应用,我国储能的“全维进化”时代即将开启。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