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新型电力系统

2025-09-02 09:39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协会(IEEE PES)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力空间信息技术首届学术年会上获悉,我国电力空间信息技术体系已初步建成,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其核心成果由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主导研发并落地应用,为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能、提供关键支撑。

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21.59亿千瓦,同比增长30.6%,约占我国总装机的59.2%。“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期,新能源比例将进一步提高,电源结构、电网结构等都将发生深刻改变,给电网调度运行、生产运维、应急处置带来了新挑战。

具体来看,新能源高渗透带来调控压力。今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114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4%,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达到23.7%。新能源发电潜力受环境影响,模型难以精准量化,功率大幅波动。风光资源分布广域离散,传统监测无法全域实时感知。同时,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对电网影响增大,灾害发生后,电网应急处置难度增大。

空间信息技术以其空天地立体化、通导遥一体化、服务智能化的显著优势,成为电力系统广域性、复杂性、环境敏感性等挑战破局的核心方向。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数据中心副主任王佳颖表示,空间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增长迅速且探索性极强的前沿技术,在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应用中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应用空间,对提升电网可观可测可控水平、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从卫星遥感的全域监测到无人机的立体巡检,从数字孪生的精准仿真到多源数据的智能处理,我国已构建起覆盖‘天基—空基—地面’的电力空间信息技术体系。”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大雁介绍,这一体系正全面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在调度运行、生产运维、应急处置、数字化建设等核心领域的变革。

其中,“天基慧眼”虚拟星座服务已整合141颗遥感卫星资源,实现跨平台协同调度,解决卫星遥感服务电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力支撑输电通道管控、毫米级地质形变监测和灾害预警;低空领域构建起“直升机航巡+中大型无人机”的立体巡检网络,完成青藏高原四大联网工程骨干网架航空巡检100%覆盖。同时,该技术体系已完成在电力生产全场景深度落地,成为保障电网安全的重要支撑。

孙大雁表示,将持续深化虚拟遥感卫星数据服务、低空服务智能化等核心任务,推动构建“空间技术+电力”产业生态。“未来,这一体系将进一步破解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广域监测、智能运维、应急响应等难题,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强技术支撑。”

当前空间信息技术领域标准研制工作的进展明显落后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低空信息化、空中交通管理等方面都存在标准不完善甚至空白的问题。

IEEE PES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委员会(中国)主席王继业建议,要针对无人机、卫星等空间信息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系统性地制定标准规范体系,开展全面的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要融合无人机、遥感、卫星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类空间信息技术,为电力系统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场景提供技术支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以AI为核心的先进技术深度结合,提升空间技术在电力系统应用中的智能性、连续性、实时性与清晰度。(经济日报记者 王轶辰)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