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城市水岸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2025-08-27 08:58

来源:人民论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作为城市命脉的滨水区域,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一度出现黑臭水体蔓延、自然岸线消失、历史遗迹损毁,不仅丧失生态功能,更割裂城市与水的血脉联系。水岸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系统性整治与转型重构实现其再生与复兴。水岸经济是一种依托河流、湖泊、海岸等城市滨水空间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在当下更是一种统筹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产业升级的创新模式。成功的滨水区改造不仅能修复生态创伤,更能重塑城市竞争力,助推城市空间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水岸经济是破解“城市病”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水岸经济的缘起和价值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河流具备灌溉、供水、交通、可观赏等重要功能。这些禀赋促使人类在滨水沿岸逐步发展出货运、商贸、文娱等活动,这便构成最初的水岸经济形态。工业革命后,水岸空间的经济功能被强化,工业生产活动成为水岸经济的主导形式。在工业化逻辑下,提升生产和运输效率成为水岸空间建设的第一目标。自然岸线被大规模硬化,连续的码头、仓库和工厂等设施占据水岸空间,水岸的公共空间被挤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20世纪中叶后,水岸复兴运动唤醒水岸经济的多元化内涵。这一时期生产、通讯、运输等技术的发展为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带来新动能,使得过去“工业化”的水岸开始衰败,曾经的码头、工厂、仓库等出现大量闲置。然而,位于城市核心区域的水岸空间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在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用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很快就成为市政和开发者的关注焦点,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场水岸复兴运动将水岸空间由单一的工业用途转向功能复合,其经济发展模式愈加多元化。进入21世纪后,滨水空间开发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发展水岸经济不仅局限于滨水空间改造与转型,更是要推动岸线形成“生态修复—功能重构—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水岸经济对促进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多元价值日益凸显。在经济层面,水岸区域因其优越区位和资源集聚优势,成为城市产业升级、旅游发展、新兴业态培育的重要平台。在生态层面,水岸空间作为自然与城市交汇的生态要地,具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缓解内涝等重要生态功能。城市水岸通过生态修复与系统治理,能够成为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增强城市生态韧性的关键节点。在文化层面,水岸空间承载着城市发展进程中积淀的文化要素,维系着城市文化基因的延续,其独特的水岸景观与文化氛围构成城市视觉符号与城市文化品牌。同时,水岸作为开放共享的文化舞台,为展演、交流等活动提供优质空间,既助力传统文化保护,又激发城市文化创新。在社会层面,水岸经济通过功能重构与品质提升,重塑城市的人水互动关系,营造出更加开放、共享的高品质公共空间。

城市水岸经济的典型发展模式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更新的深入推进,水岸经济已从单一的水岸土地再开发,逐步演变为融合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等多重目标的综合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城市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现实,探索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模式。从现有的经验来看,成功的水岸经济发展能够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达成修复生态环境创伤、重塑城市格局、培育新增长点的综合目标。基于国内外典型实践,可以将城市水岸经济的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三类: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和生态复合。这三类模式并非彼此割裂,而是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目标与社会文化基础等条件差异,在逻辑取向与实施路径上各具特色,共同构成推动城市水岸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多元模式和路径。

文化传承导向的水岸经济。通过对滨水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与创新转化,推动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并带动水岸经济的发展和空间品质的提升。这一模式通常将水岸空间视为承载城市记忆和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场域,通过系统整合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并创造性地转化来实现文化价值的多维释放。不同于简单的商业开发或景观改造,其强调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活力。

文化传承水岸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维度:物质空间、文化活动、空间组织。在物质空间层面,需保证历史遗存的保护性利用,确保“修旧如旧、活化利用”。通过对码头、古运河、老厂房等文化遗存的修复改造,在严格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植入现代功能需求,实现延续历史记忆和赋予新生命力的双重目标。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的历史建筑改造就遵循这一原则,在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将其转型为美术馆、文化中心等现代文化设施。在文化活动层面,需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实现“活态传承”。通过引入非遗展演、文创市集、文化节庆等多样化活动,重塑历史场景,激活水岸的文化活力。在空间组织层面,需构建开放共享的文化场域。通过提升水岸空间的可达性和包容性,促进文化旅游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例如,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的改造就注重保留原住民生活,同时引入文创业态,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活场景。总体来说,这一模式下的水岸经济开发遵循“物质空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化活动是文化表达的形式,空间组织是文化传播的途径”逻辑,三者相互支撑、有机统一。

产业升级导向的水岸经济。将传统以工业为主单一功能的水岸区域,转型为集聚现代服务业和创新经济的综合性城市功能载体。这一转型不仅是对城市空间存量资源的深度再利用,更是对经济发展变化、区域功能重构与生态价值重塑的系统性响应。在这一过程中,水岸空间不再仅仅是产业布局的承载地,而逐步演变为城市产业战略调整与功能能级跃升的关键抓手。这一模式的形成是多种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水岸工业区多建于城市早期发展的黄金位置,这些区域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生态基底与景观价值。在现代城市日益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当下,自然成为推动产业与空间转型发展的理想场所。

在具体实践中,产业升级型水岸经济的发展展现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策略与路径。一是功能重构与产业导入同步进行。在空间维度上,原有的工业厂房、仓储设施被改造为科创园区、总部基地、艺术创意空间等,并保留部分工业遗存以彰显城市记忆;在产业维度上,招引高端金融、科技研发、现代服务等产业入驻,形成差异化、集聚化的产业生态。二是注重“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整体设计逻辑。通过合理规划高品质居住、商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引导产业与人才同步流入,构建宜业宜居的复合型功能区。上海杨浦滨江地区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作为上海曾经重要的工业发源地,其空间聚集纺织、电厂、船厂和煤码头等传统工业设施。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杨浦滨江地区启动以产业升级为核心的滨水地区更新工程。在更新过程中,率先实施产业腾退,退出如杨树浦水厂、上钢十厂和烟草仓库等老旧工业仓储功能,释放出滨水空间。在此之后,滨水地区更新采用“留痕改造”的策略,保留烟囱、水塔和老厂房等工业遗迹,并加以活化利用,引入文化创意、设计创新、研发办公等新兴产业。同时,杨浦滨江还打造约18公里的滨江慢行系统,包括亲水平台、开放式绿地和景观步道,使黄浦江岸线由封闭转向开放、从传统工业变为现代化多功能的城市空间。

生态复合导向的水岸经济。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基础,强调自然系统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使水岸区域在承载生活、生产与休闲等多元城市功能的同时,更有效地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这一模式突破传统城市开发对资源消耗型增长路径的依赖,转而通过蓝绿空间的系统嵌合、生态基础设施的统筹构建、低碳技术和绿色产业的融合,为城市提供一种以“生态”为引领、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协同进化的发展新范式。其目标不仅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更在于以生态引领推动城市空间重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城市滨水经济体系。水岸地区因其在景观营造、气候调控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日益成为城市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的战略空间。

在实践中,生态复合类发展模式体现为“生态修复+城市功能+现代产业”的系统集成。首先,通过生态系统重塑与绿色空间织补,全面提升水岸空间的环境品质。具体措施包括修建滨水公园、生态绿廊、雨水花园等蓝绿交织的开放空间,在改善区域微气候调节和生态承载能力的同时,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与游憩环境。其次,推动生态景观与城市功能的多元融合。通过构建集休闲游憩、商业消费、文化展示与办公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水空间,激活水岸空间活力,提升城市公共生活品质。最后,引导附加值高、环境负荷低的现代产业集聚。引进文创设计、会议展览、绿色金融、科技研发等新业态,打造绿色经济增长极。新加坡滨海湾是生态复合导向水岸经济的典型案例。该区域通过建设水库堤坝、水循环处理系统及大尺度绿色开放空间,有效实现防洪、蓄水、水质净化与景观营造的多重目标。在生态基底之上,新加坡滨海湾进一步整合休闲游憩、商业消费、文化展示与办公服务等多元城市功能,修建滨海艺术中心、城市综合体、户外展出公园等多种类设施,打造出高质量的城市滨水生活圈。与此同时,生态修复营造的优质环境提升了区域吸引力,为高端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载体,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协同转化。

城市水岸经济的实施路径与发展举措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我国的城市建设已逐渐由粗放的空间扩张转向精细化、品质化的空间营造。在此背景下,水岸区域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文化脉络与产业空间的叠加地带,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各地对水岸经济的探索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空间碎片化、功能同质化、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生态效益发挥不足等问题也时常发生。因此,推动我国城市水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深入理解其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与内在机制,更需要在实施层面构建科学、系统、因地制宜的实施路径。

以高质量规划引领水岸经济发展。科学、系统的前瞻规划是推动水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工具。现如今的水岸区域承担着生态、文化、产业、景观等多种功能的复合,其开发与更新不是单一的工程建设问题,而是一项兼具产业转型、空间升级与生态治理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高质量的规划来落实资源的统筹配置,保障功能的协调运作,为实现水岸经济的多元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在制定规划时,首先,要保证扎实的前期调研。应对包括岸线形态、水体生态、沿岸土地用途、建筑密度、产业布局等自然社会系统开展详尽分析,并结合城市发展阶段、人口趋势、空间需求等进行评估预测,为水岸区域制定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高效的功能分区打下基础。其次,应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将水岸区域纳入城市总体空间发展战略中,强化“多规合一”下的统筹机制,推动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岸线保护等制度协调落地。在此基础上,为水岸开发设定刚性的生态底线和风险控制边界,确保开发活动在合理范围内有序推进。最后,统筹水岸复合功能布局,打破“单一景观带”或“单一商业街”的开发模式,构建“生态—文化—产业”一体化的空间组织结构,实现水岸区域生态修复、文化表达与经济活化的协调共生。

以城市更新驱动水岸经济功能重塑与空间升级。随着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阶段,城市更新成为我国城市水岸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当前不少城市的水岸区域存在功能衰退、空间老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如废弃码头、低效工业、老旧住宅、低品质商业等,影响城市水岸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发展。这些水岸区域虽然“形旧”,但“位优”,是城市更新的潜力资源。然而更新并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在保留城市记忆与空间肌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改造与复合功能植入,实现城市水岸区域的价值重构和功能激活。

在城市更新与水岸经济发展的结合中,以下方面需要重点考虑:一是推进老旧空间的系统更新。水岸区域承载的工业、仓储、商业等传统功能普遍存在设施陈旧、用地低效、空间破碎等问题。应聚焦这些低效区域,通过空间织补、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空间品质与使用效率。二是植入多元功能。摆脱以往功能单一、过度商业化或景观化的开发模式,转向复合型、多功能导向的发展路径。结合区域定位与禀赋潜力,引入总部经济、创意办公、数字科技、文旅休闲、社区服务等多元业态,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水岸综合功能区。通过混合用地布局与灵活空间设计,实现人流集聚,激发空间活力。三是重构公共开敞空间。水岸不仅是城市的生态边界,而且是公共生活的重要承载体。更新中应优先打造连续、可达、开放的水岸公共空间,通过绿道系统、亲水平台、滨水广场、公园游径等多样化空间形态,增强市民亲水性与空间活力。

以“文化+生态”为水岸经济发展赋能。不同区域的水岸往往具有不同的自然生态和景观特征,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也各具特色。想要避免同质化发展、塑造深入人心的城市名片,需挖掘水岸空间具备的鲜明的地理意向、丰富的历史遗存、特色的人文风俗等要素,打造地区专属的水岸经济品牌。因此,水岸经济发展应积极从“文化+生态”双维度着手,塑造差异化的水岸空间内涵,构建具有吸引力、认同感与持续生命力的水岸场景。

在具体实践中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深度挖掘水文化资源,构建水岸空间的文化叙事。许多城市依水而兴,其发展与水密不可分,沿岸分布的古码头、老街区、庙宇、桥梁、堤防、工业遗址等文化遗存都是地区的独特叙事。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尊重历史文脉,系统梳理并保护这些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结合现代理念加以呈现和激活。另一方面,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景观营造有机融合。通过设置亲水平台、生态浮岛、雨水花园、休憩草坡等开放性设施,提升岸线的可进入性、观赏性与互动性,增强水岸的环境品质与人本感知。通过形成文化与生态交织的空间骨架,构建水生态与城市文化活动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以创新的运营机制保障水岸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高质量的水岸经济不仅需要科学规划与优质设计,更有赖于长效运营机制的支撑。没有成熟的运营体系,即便空间环境再优美,也难以持续吸引人流、带动消费或形成产业聚集。运营不应是项目落地后的“补课”,而应从策划阶段就介入,围绕目标客群、场景内容、品牌输出、流量机制等展开系统设计。例如,在开发初期便引入文旅运营商、夜经济组织者、IP孵化团队等第三方主体,实现从“建设型开发”向“运营型开发”的转变。同时,可借鉴城市更新运营中“轻资产导入—重场景打造—长周期运营”的策略,培育可持续盈利模式。

灵活多样的运营模式是提升水岸空间活力与吸引力的重要抓手。相比大体量商业开发,小体量、轻资产、高参与度的滨水项目往往更具弹性与生命力。例如,利用闲置码头改造为水上市集、艺术快闪区或非遗市集;沿岸设置“亲水书店”“岸边咖啡”“水岸剧场”等,形成多点位、可漫游的“滨水生活带”。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水岸运营管理公司,统筹岸线资源配置、产业导入、空间维护与运营监督,同时打造统一品牌形象,推动水岸片区整体价值提升。

总而言之,推动我国城市水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把握其多维价值与多元模式,构建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以城市更新为驱动、以文化生态为支撑、以创新的运营机制为保障的实施路径体系。水岸经济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简单的开发与增值,而在于其所承载的复合功能——链接自然与城市、历史与未来、经济与公共福祉。因此,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协同治理,在空间重构中嵌入生态逻辑,在价值创造中融入文化内涵,在开发运营中协调多元主体,才能实现从“岸线开发”向“水岸共生”的根本性跃迁。

【参考文献】

①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城市规划》,2001年第7期。

②唐亚男、李琳、韩磊等:《国外城市滨水空间转型发展研究综述与启示》,《地理科学进展》,2022年第6期。

③徐剑:《城市人文经济:以文化为支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第4期。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