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推动绿色发展

2025-08-27 08:55

来源:人民论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标识性概念。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作出深刻论述。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指出:“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指出:“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前提,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逻辑和丰富内涵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性,此后这一重要理念逐步上升为全国共识,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标志着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迈入新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保护和利用能够转化为经济价值;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发展必须以绿色为核心,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二者在理论内核上是统一的,强调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与超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充分体现我们党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两个重要理念的关系和丰富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主张通过科学的劳动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认为自然优先于人类、人类来源于自然,资本主义内在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存在无法弥补的裂痕,批判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可调和性,以及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掠夺。恩格斯曾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列宁认为对所有的自然资源都要节约利用,强调“必须尽可能节约,我们在各方面都实行节约”,认为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科技对于农业的改造,并通过科技把废物进行处理,来保护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提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相辅相成关系,指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并进的正确方向,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发展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向来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倡导“取物以时”“节用爱人”,道家主张“知足”“知止”,都蕴含着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道德规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充分汲取这些智慧,强调发展的“度”与“序”,摒弃近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征服态度,主张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之中,并丰富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实现了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索结晶。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毛泽东同志认为,坚持农林牧结合是保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强调“农林牧,一个动物,一个植物,是人类少不了的”,并号召“绿化祖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环境保护提到我国基本国策的高度,提出“人口控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多次重要会议和文件中,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进行深入阐述和概括。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并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之一。2021年11月,我们党将“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历史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发展实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保护环境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再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了我国在绿色发展道路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深刻认识和理论探索。

充分认识新时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巨大成就

新时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国各地创造性地把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取得巨大成就。

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全面进步。我国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国生态环境实现明显好转。一是空气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全国空气质量全面改善。2013年,我国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大气十条”),成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经过持续攻坚,2024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22个,占比达65.5%。全国PM2.5浓度从2013年平均72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平均29.3微克/立方米,下降了59.3%,重污染天数减少90%以上。传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排放量由2012年的2118万吨和2337.8万吨,降至2023年的238万吨和1207.3万吨,分别下降了88.7%和48.4%左右。颗粒物排放量从2016年的1608万吨下降至2023年的511万吨,下降了68.2%。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二是地表水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2012年至2024年,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由68.9%上升为90.4%,累计上升了21.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由10.2%降为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23年,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三是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家园更加健康美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能力,2012年至2023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由44.6万吨/日增长至114.4万吨/日,处理量由14489.5万吨增至25401.7万吨,分别增长156.5%和75.3%。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量,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四是全国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显著。2024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较2012年增长近5个百分点,我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

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卓著。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促进生产方式加快绿色转型。一是绿色制造业和绿色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绿色产业的代表。2012年至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不足1.3万辆,快速增长至1316.8万辆,国内市场占有率从不足0.1%快速增至40%以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实现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2万亿元,快速增至2024年的接近10万亿元。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充分体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绿色低碳竞争优势。二是传统产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传统制造业发展的绿色底色持续强化。比如,我国钢铁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改造,积极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行业的绿色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14年到2023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下降5.87%,吨钢二氧化硫排放下降81%,吨钢烟粉尘排放下降70.8%。2024年我国钢材生产中,来自废钢循环利用的原料占20%以上,比2012年增加约7个百分点。此外,我国电解铝行业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火电行业单位千瓦时发电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成绩巨大。我国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用能结构更加清洁。一是非化石能源发展实现新跨越。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2012年至2024年,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和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由3.27亿千瓦增至19.04亿千瓦,装机占比由28.5%增至56.9%;其中风电和光伏发电合计装机由6483万千瓦快速增至14.07亿千瓦,装机占比由5.7%大幅增至42%。2024年我国在运核电装机容量达6088万千瓦,是2012年的4.84倍,核电装机规模(含在建)跃居世界第一。2012年至2024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由1.06万亿千瓦时增至3.69万亿千瓦时,发电量占比由21.3%增至36.6%。二是能源结构大幅优化,节能降碳成效明显。2024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为28.6%;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3.2%,较2012年下降15.3个百分点。2012年至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8%,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2024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90%,节能建筑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64%。

绿色技术不断进步、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持续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全面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绿色生活理念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使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在绿色科技领域也取得多项突破,推动绿色技术在重点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加速发展绿氢、碳捕获与封存、新一代核能等技术。我国持续健全绿色转型财政政策和金融工具,完善绿色投融资机制和绿色发展标准体系。

绿色转型国际合作硕果累累。我国深度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国际谈判,与其他国家不断加强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全球生态气候挑战,推动完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注入强劲动力。我国是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行动派”,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电力项目合作,新能源已成为我国海外能源投资的主体。2016年以来,我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并动员气候变化相关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我国持续加强“一带一路”绿色国际合作,已与30多个国家建立“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与超过40个国家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积极引领推动全球绿色转型。

牢牢把握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实中,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作为保障。要聚焦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生活方式,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聚焦显著增强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聚焦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聚焦强化绿色科技支撑,全面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广泛应用;聚焦完善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落地,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通过优化传统产业产能和布局、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体系,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升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通过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

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强化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通过持续加快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等,大力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通过深入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等,提升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通过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

推进交通运输和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通过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交通运输工具等,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绿色发展。在城乡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转型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等,实现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

强化资源节约和节能降碳。通过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加强水、粮食、土地、矿产等各类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通过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通过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快设备产品更新换代升级,高水平、高质量抓好节能工作。

转变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持续形成绿色生活氛围。通过强化产品绿色设计、绿色标识、绿色标准、绿色认证等引导,加大全社会绿色产品供给,倒逼绿色消费升级。通过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积极扩大绿色消费,最终形成全社会的绿色生活方式。

强化绿色科技支撑。着力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绿色转型研发能力和智力基础。聚焦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再造、新型电力系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资源节约集约与循环利用、新污染物治理等领域,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创新对绿色转型的关键引领作用,开展创新示范推广。

完成绿色政策支撑体系。积极构建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财税政策体系,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优化绿色转型投资机制,完善绿色转型价格政策,健全绿色转型市场化机制,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推动实现生态文明机制改革落实落地。

【注:本文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重点课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横向课题《“两山”理念提出20年实践成效与理论价值研究》和《大型能源央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使命担当与战略选择研究》阶段性成果;是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的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

②《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

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

④《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

⑤吕忠梅:《环境立法体系化的中国探索》,《国家治理》,2025年第11期。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