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开云online(中国)

开云online(中国)直播 开云网页版页面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生态环境> 环保开云网页版页面>

“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与经验启示

2025-08-27 08:55

来源:人民论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绿色空间格局初步成型

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完成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五级三类四体系”的“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现从城市到区域、从平面到立体空间的历史性突破。我国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有效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推动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快速积累,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初见成效。截至2024年,我国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95,生态质量综合评价为“二类”;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十四五”时期我国“增绿”全球最多,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2024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稳定改善,达标城市数量稳步提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0.9%、0.9%和4.8%。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共222个,同比增加19个城市。

地表水环境持续改善。2024年,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0.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210个重要湖库中,水质优良湖库数量占比为77.1%,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重点流域水质进一步改善,十大重点流域水质均为良好及以上。全国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预计提高到76%左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重点风险监控点重金属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总体稳定,2024年基本完成5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优先监管地块实施污染管控率达到75%以上。

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加速

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创新局面。“十四五”时期,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既保持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202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2023年增长7.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2023年增长8.9%。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后,“十四五”前四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绿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创新驱动光伏电池、海上风电、氢基竖炉冶金、第三代核电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储能技术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节能环保产业提质增效,形成覆盖节能、环保、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绿色技术装备制造体系,成本持续下降,能源设备、节水设备、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综合能源服务、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碳排放管理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各地积极探索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精品民宿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加快转型。一方面,持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广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优化园区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产业循环式组织、企业循环化生产。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另一方面,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资源消耗量高、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

“新三样”成为出口新亮点。2023年,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29.9%,充分彰显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绿色低碳竞争优势。2024年,我国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全球前10家风电整机企业中有6家中国企业,前10家动力电池企业中有6家中国企业。

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提速

非化石能源发展实现新跨域。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5%。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占全社会新增用电量的86%,为支撑全国电力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底,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19.8%,比2020年提高3.9个百分点,2025年有望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的目标。

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以促进煤电清洁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展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新增煤电机组执行更严格节能标准,发电效率、污染物排放控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推动终端用能清洁化,持续开展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显著提升,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快。

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成效显著。“十四五”期间,钢铁、电解铝、水泥、炼油、乙烯、合成氨等行业的能效标杆产能占比平均提高约6个百分点。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推动优化建筑用能结构,2024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超90%,节能建筑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64%,完成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3亿平方米,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约3%。

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稳步推进。持续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全国低碳日、植树节、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和动员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推进绿色生活理念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把绿色发展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生态环境保护读本,在中小学校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

绿色生活方式全面倡导。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全面开展。根据2023年1月国务院开云online(中国)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显示,全国70%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近百所高校实现水电能耗智能监管,109个城市高质量参与绿色出行创建行动。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大力推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工作,深入开展“光盘”行动,绿色生活理念正在推广到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

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用电器等节能低碳产品加快普及。依托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以下简称“两新”政策),鼓励消费者采购高效节能家用电器和新能源汽车。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均突破1280万辆,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两新”政策带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5.7%,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7.6%,带动大宗耐用消费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形成节能量约28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00万吨,对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需求、促进绿色转型、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理念到实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不动摇,抓紧研究制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增强领导班子共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效能。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组织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考核,抓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做好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工作衔接,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保障经济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注重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五对关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断调整优化相关政策,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协调。

依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法律,编制生态环境法典,构建覆盖各重点区域、各种类资源、各环境要素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持续完善重点领域绿色发展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绿色发展有关标准3000余项。实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严厉查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形成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侦办工作合力,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注重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税收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价格政策支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将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支持出让、转让、抵押、入股等市场交易行为,加快构建环保信用监管体系,规范环境治理市场,促进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业健康发展。基本形成政府有力主导、企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调节的体制机制,更好激发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在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领域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在科学合理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建立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形成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坚持发挥科技创新的绿色发展支撑作用,推行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结合,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技术自主化。注重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十五五”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和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顺利实现。

(郑雄领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年。

②郇庆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析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年第8期。

【责任编辑:郝岩】
返回顶部